在山东莱芜的一座“黑灯工厂”里,橘黄色的机械臂在无需灯光的环境中精准挥舞,焊接火花如流星般划过头顶。一辆刚刚完成组装的纯电动重卡,无声驶下AGV柔性生产线。它或许不知道,自己的诞生,正牵动着一条跨越齐鲁大地的庞大产业链——
它的电池正极材料,可能来自枣庄丰元锂能实验室里刚刚诞生的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它的轻量化车身,或许得益于滨州魏桥集团从铝水直接成型的前沿工艺;而当它未来驰骋高速需要补给时,特来电的充电网不仅会为它快速注入绿色电力,还会为它的电池做一次深度“体检”……
这是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旅程,也是山东深入推行“链长制”5年后的微观缩影。
8月20日下午,在中国重汽莱芜智能工厂,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系列现场记者见面会“‘链’出新能源”专场,邀请中国重汽、魏桥汽车、特来电、丰元锂能等4家企业负责人与记者见面交流。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正历经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受到了全球瞩目,可以说,实现了“弯道超车”式的发展。分享两个数字:一是截至今年8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600万辆,在全世界占比超过60%。另一个是中国的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14亿千瓦时,世界占比40%。两个数据,前一个代表中国引领世界汽车工业变革,后一个代表中国引领世界新能源变革。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山东如何入局?首先,得益于“链主”企业的强势引领。过去,提到山东的工业,人们总会想到那些体量庞大、如同“大象”般的巨头。
不仅要自己转身,更要带动整个生态一起转身!这是中国重汽面对行业加速洗牌时的“呐喊”。作为山东省汽车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在漫长的产业链上可以发挥着巨大带动作用。在莱芜项目带来的3000个优质岗位背后,是向上整合核心零部件、向下拉动配套企业的产业链协同创新。2024年整个中国重汽新能源产品销量1.2万辆,同比增长133.5%,其中新能源重卡销量0.9万辆,同比增长287.1%。惊人的数据背后,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爆发。
与此同时,一场更为大胆的跨界带来了一次革新。创办于1951年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最初以纺织和铝业闻名。2023年才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并于2024年组建山东魏桥新能源汽车科技集团。“我们拥有全球领先的铝产业链,为什么不能造车?”魏桥集团的决策者看到了更远的未来。他们打造的并非传统车企,而是一个从铝矿到整车再生回收的闭环。从原铝生产、零部件加工、汽车设计与制造、销售服务到整车拆解回收的全产业链,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具备铝全产业链、整车制造与回收再生能力的汽车企业。
在他们的身上,隐约刻画着山东产业链上那些不断跃升的身影。有的企业声振寰宇,是全国基础性产业的“压舱石”,身居数条产业链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的虽如初生之犊,规模尚微,却敢于在新兴科技的浪潮中踏浪前行,以锐不可当之势抢占未来赛道,展现出无限的生长潜力。
还记得曾经那句“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标语吗?电池电量一直是每个智能设备的焦虑之源,用户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续航问题,生怕它在关键时刻“熄火”。新能源汽车更是如此。可以说谁能解决“续航”之痛,谁就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用户心智”。

在枣庄,丰元锂能的工程师们则沉浸在微观世界,攻克着电池的“芯”事。“客户想要十分钟充满电,还想要跑一千公里,矛盾吗?我们必须从正极材料上找答案。”他们手中的高压实磷酸铁锂,密度每提升0.1,都意味着无数次的试验。最终,压实密度超过2.6 g/cm³的突破,让“充电10分钟,续航600公里”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产业链上,如果说,站稳脚跟靠技术升级,那么拓展版图则是发现别人看不见的机遇。特来电副总裁赵健现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一位同学买了一台电动SUV,喜欢越野。在跑山路的时候,底盘与石头经常发生磕碰,虽然没伤害到电池,开还是正常开,但是破坏了电池与旁边元器件、防护壳的结构,继续颠簸、碰撞,就造成温度温差变化,这种情况在特来电的充电网大数据都能得到监控,从而保障汽车和电池的安全。现在的特来电已不再称自己为“充电桩企业”,他们画了一张更大的图:充电网。就是把每一个充电终端植入芯片、大数据,连接成一个网络,从而实现有序充电。充电网对上链接着新能源和大电网,对下链接着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全新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但又何尝不能说,是又一条新形态下的产业链呢?
山东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7个工业中类、526个工业小类。这不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是齐鲁大地上奔流的产业血脉,是孕育“链主”企业的肥沃土壤,是真正影响你我生活的发展底气。
当一辆重卡驶出莱芜工厂,它的旅途里,有一个工业大省用产业链条“链”动的美好未来。这条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延伸的赛道。
(大众新闻记者 杨烨莹)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