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滨州沾化区一冬枣基地,游客在摘冬枣。(□通讯员李秀玲报道)
9月16日,威海环翠区一葡萄种植园,果农在摘葡萄。(□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冯晓丽
“今年降水较多,肥料流失严重,大部分葡萄要在‘十一’以后才能采收。为避免脱肥造成软果、降糖,请大家按时用肥。”9月18日,招远大户陈家村村民杨昌辉的手机响了,是合作社提醒大家去领肥料。
领回肥料,倒入施肥罐搅拌溶解,打开阀门,肥料便通过水肥一体化装置流入葡萄园。80亩葡萄,杨昌辉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施肥。
杨昌辉说,“从修剪、打杈、疏果,再到施肥、打药,每个环节都有标准流程。跟着合作社干,省事又省心!”
2015年,大户陈家村将流转的土地统一平整、改良之后栽上矮砧苹果、阳光玫瑰葡萄,然后对外发布农场主“招募令”:前两年,不收地租,不收农药和肥料钱;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实行机械化、标准化种植;种出的苹果、葡萄既可自行销售,也可以由合作社保底收购……
这不就是“拎包入住”吗?杨昌辉的妻子刘旭峰当时在一家针织厂上班,见有这种好事,她怦然心动,回村承包了14亩葡萄园。
“刚开始种,啥也不懂,合作社的技术员手把手地教,烟台农科院唐美玲博士每周都来。”刘旭峰说,小问题找技术员,遇到难题直接给唐博士打电话。
看着妻子的葡萄事业红火起来,2018年,杨昌辉也辞去了城里一个月六七千块的汽修工作。夫妻俩勤恳耕耘,葡萄种植技艺日益精进,种植规模扩大到了80多亩。农场雇了5个人,忙的时候要雇二三十个短工。
像杨昌辉这样的家庭农场主,在大户庄园有120多户。村里流转、改良的土地,为什么不由村集体统一经营,而是分包给农场主?这就不得不提大户陈家村摸索出的“统—分—统”土地经营模式了。
第一层面“统”,即统一流转本村及周边12个村土地1.25万亩,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第二层面“分”,即将园区规划成10-90亩不等的片区,分包给120多个家庭农场主经营;第三层面“统”,即合作社实行统购、统防、统治、统管、统销运作模式,注册“大户庄园”商标统一经营。
这种经营模式,实现了集体、农户、产业三方共赢,推动农业从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迈向万亩园区的“规模发展”。大户陈家村也获评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大户庄园片区”成为山东首批乡村振兴片区。
今年,村里更是迎来一件喜事: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将在大户陈家村举办,一系列前期活动已陆续开展。
9月17日上午,烟台市妇联、市文联在大户陈家村举办“巾帼好‘丰’景·舞动飞扬庆丰收”女农人广场舞大赛,350多名女农人同台竞技。招远市还在大户陈家村举行招远特色产品展,75家展商现场展销苹果、葡萄、蜜薯、小米、桑叶茶等近300个特色农产品。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再现村庄四代人奋斗故事的情景朗诵剧《大户陈家 我的家》,也正在紧张排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