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劳动美学的视觉盛宴—诸城新闻网 
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一场劳动美学的视觉盛宴

一场劳动美学的视觉盛宴

2025-08-06 10:34:07 来源:大众日报
舞台之上,漆黑如墨,一束白光自天幕垂直坠落。光晕罩定,赤足舞者沉稳地踏落大地,低沉的重低音仿佛自远古传来,与场外环绕的稻浪翻滚之音浑然一体。刹那间,时间断裂,四百年农耕文明的呼吸扑面而至,观众不自觉地屏住了呼吸。这是陆川导演的舞剧《天工开物》惊心动魄的序章——无需台词,也没有传统戏剧的激烈冲突,仅凭足尖叩击大地的原始力量,便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天工开物》注入了滚烫的灵魂。
科技典籍的视觉化改编,向来是艺术创作的险峰,古今中外少有人敢于问津。抽象的技术描述与逻辑框架,似乎天然与舞台艺术所必需的血肉、灵魂与温度隔着一道鸿沟。正如有的学者评论,这个难度“类似于将一本《新华字典》制作成舞剧”——《天工开物》虽记载了十八种生产技术,但都是生硬刻板的工艺方法和流程,没有人物、情节和戏剧冲突的脉络。毕竟,宋应星不是曹雪芹。
陆川的破局之道,恰是从这“无故事处”掘进灵魂深处。他以宋应星的一生为支点,这位六度落第、在科举泥沼中几度挣扎的儒生,最终脱去长衫,摘下儒冠,走向广阔的田野,走向真实的民间。当青年宋应星与暮年宋应星在舞台上时空交会,那灰衣士子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于舞台左端,而右侧白发智者俯身于大地,以颤抖的手指记录农人的每一次插秧、每一次耕耘,全场“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当老迈的宋应星将手中凝聚毕生心血的厚重书卷,郑重交给那个象征未来的青年手中时——技术文本完成了向精神史诗的蜕变。这正是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古代知识分子的“开物成务”之路,他从科举废墟上决然转身,最终在大地的怀抱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跟那些皓首穷经只为求得一纸功名的“书蠹”相比,这难道不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吗?
如何将《天工开物》中“水火既济而土合”这类复杂的陶瓷工艺,以及“乃服”篇精妙的织造之法,化作舞台上可见可感的艺术语言?陆川的选择,是让科技与艺术彼此成为最深刻的注解。在“陶埏”一幕里,舞者裙裾旋转如风,全息投影在舞动间洒下流动的釉彩,碧色与靛蓝缠绕交融,恰似瓷器在熊熊火焰中涅槃而生;“冶铁”场景中,舞者肢体刚劲如铁器相撞,赤红的铁流在空中变幻成一道道流动的火焰,如凤凰浴火盘旋。最令人屏息的,是舞者以肉身重构的劳动美学:农夫踩踏稻田的双足,似唤醒了天地万物的和鸣,织女缫丝的纤指曼妙流转,在光影中点染出生命线条的轻灵变奏。
而当一群泥浆斑驳的劳动者自舞台侧下一步步迈向舞台中央,每一步都沉着而坚定,每一步都踏出深深刻入地面的印记——此刻,传统戏剧理论中那无形的“第四堵墙”轰然倒塌。劳动,不再是被书写的客体对象,它以一种原始磅礴的姿态站立起来,浩然行进,成为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
  这场劳动美学的视觉奇观与深层意蕴,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创造性赋能。陆川凭借电影导演的镜头思维,重构舞台的时空维度:双层纱幕巧妙切割,多重时空叠加流动;网格状的书桌上,考生扭曲挣扎的肢体化作一幅幅科举“内卷”的残酷分镜。最震撼观众耳膜的复调声音叙事,源自作曲者的匠心——采集打铁、碾米、织布等百余种劳动原声,以电子合成编织成一部宏阔的大地交响。当冶铸环节风箱沉闷悠长的呼吸声,与舞者胸腔起伏的气息同频共振,我们感受到的已不仅是音效,这分明是文明在时间熔炉中淬炼的深沉呼吸,穿越数百年岁月依然澎湃而滚烫。
谢幕时刻,当所有演员一同推动那由无数巨幅书页组成的恢宏航船,由远及近缓缓驶向观众席时,剧场里响起了沸腾的掌声和无数年轻人的尖叫。这部在明末政治动荡中湮没于中华故土的巨著,曾由商旅之手远播日韩,更曾被欧洲学者捧读,引发西方工业革命最初的哲思,而此刻,它以象征中华科技精神的方舟姿态,庄严地驶向未来。是啊,一部典籍真正的永生,绝非藏之名山的孤芳自赏,而在于每一次与时代创造力的深情相拥。陆川以现代剧场为媒介,让冷硬的科技符号沐浴人文之光,既为传统文化的“破圈”开辟出蹊径,更以艺术的感人力量重述那个朴素的真理。
真正的文明之火,永远在“用万物而不为万物用”的“开物”智慧中燃烧不息,它映照过去,更照亮着未来。舞台上由远及近驶来的那艘知识的方舟,载着不灭的光焰,在每一个被震撼的灵魂深处,继续它永恒的前行。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岳娜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