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峨嵋十六咏与壶石、涛庵分韵并叙
管 清
峨嵋者,蜀山也。坡仙来密州,咏障日峰有句云:“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嵋。”故名也。壶石咏曰:
欹岩障溟渤,潜通云雾宅。
虽不受佳名,已夺蜀山魄。
山径西北入,屈如盘蛇。东转南渡,波荡素练者,雪溪也。嵋村咏曰:
派衍玉壶冰,翻作炎天雪。
皓质激晴光,濯我肝肠洁。
缘溪而东,竹松丛翠,石底琴鸣者,石屋书院也。壶石咏曰:
岩隙炊松烟,黄冠媚幽独。
昔者避秦人,半是石为屋。
屋之南,穿松林而上,有石横卧者,醉石也。嵋村咏曰:
何年堕酒星,酣卧千年后。
留待醉翁来,得心寓之酒。
过石数武,蜿蜒东下,三面环崖,西对卢山,其中如镜仰天,光分明月者,愚泉也。壶石咏曰:
知者本乐水,而以为愚泉。
或者洗耳人,木石傲尧天。
泉者,罗雁崖也。壶石咏曰:
危岩势欲坠,罗雁名何古。
醉此对卢山,万壑来风雨。
崖之西,南遥望如窦者,白云洞也。嵋村咏曰:
洞为白云根,岭上犹其派。
欲赠不堪持,况向长安卖。

由洞左旋,巉岩峻削,红紫交错,如垆半开而南向者,丹崖也。壶石咏曰:
羽士炼丹砂,丹成弄玉笛。
疑是武陵源,桃花炼翠壁。
西则挺然特峙者,笔峰也。壶石咏曰:
锐锋秀且孤,色光浑自媚。
上有苍颉魂,日日写空翠。
丹崖少东,试剑峰也。涛庵咏曰:
劈破浑沌象,泻来云气浓。
常常风雨夜,危石挂双龙。
又东,迥出群峰,俯视诸山,映水如螺如电者,蟾巅也。嵋村咏曰:
昂首入晴空,背负青天色。
挂月已有年,慎无疑其食。
巅之阴,栖云谷也。嵋村咏曰:
有仙不我见,相见知何处。
应复在人间,白云未肯去。
谷云入岩,或吞或吐,引首吸纳者,双龟岩也。涛庵咏曰:
化石复何有,空灵云气厚。
含元坚地轴,更益青天寿。
岩北,鹤巢也。嵋村咏曰:
鹤去巢仍在,巢空待月栖。
应怀林处士,遥唳剑峰西。
龟岩鹤巢之间,是门也。涛庵咏曰:
往来由是门,谁识是门义。
俯仰必戒慎,躬身惟恐坠。
是门为石屋书院东来之关,过此别是一天,环山宿云,在蟾巅之东北者,迎真观也。壶石咏曰:
道士年八十,未闻人间事。
结庐爱此山,日出听潮至。

摄影:王晓燕
译文:“小峨嵋”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四川有座著名的峨眉山。当年苏坡仙来到密州,吟咏障日峰时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嵋。”因此,密州这座山就得名“小峨嵋”了。壶石题咏道:
倾斜的山岩仿佛屏障,挡住了大海的视线,山中云雾缭绕,如同仙境。它虽然不想要“峨嵋”这样响亮的名字,却已然拥有了蜀山峨眉的魂魄神韵。
沿着小峨嵋山间小路向西北方向走进去,道路弯弯曲曲像盘绕的蛇。向东转再向南渡过一条溪流,那溪水波光荡漾,如同铺展的白练,这就是雪溪。嵋村为此赋诗:
这溪流源自玉壶般纯净的冰雪,翻卷奔腾,化作酷暑中的飞雪。它洁白的浪花在晴空下闪耀着光芒,洗涤着我的五脏六腑,令人心旷神怡。
顺着雪溪向东走,只见翠竹、青松茂密成林,岩石底部传来如琴声般悦耳的流水声,这里就是石屋书院。壶石为此赋诗:
石缝间飘起松柴燃烧的炊烟,山中道士在此享受幽静独处。遥想当年避世的隐士,多半也是以岩石为屋吧。
在石屋书院的南边,穿过一片松林向上走,有一块横卧的大石头,这就是醉石。嵋村为此赋诗:
不知是哪年天上的酒星坠落于此,酣醉沉睡已过千年。它似乎特意在此等待醉翁的到来,把心中的意趣都寄托在酒里。
走过醉石没多远,山路蜿蜒向东而下,三面都是山崖环绕,西面对着卢山。其中有一处泉池,水面平静如镜子,仰面朝天,在月光下分外明亮清澈,这就是愚泉。壶石为此赋诗:
智者本应喜爱水,可这泉却偏偏被称作“愚泉”。莫非是像那位洗耳的隐士一样,宁愿与木石为伴,傲然面对尘世?
愚泉所在的山崖,叫做罗雁崖。壶石为此赋诗:
高耸的山崖仿佛要坠落下来,“罗雁”这个古老的名字不知有何来历。在此沉醉面对卢山,仿佛能感受到千山万壑间风雨欲来的磅礴气势。
在罗雁崖的西面,向南远远望去,有一个像洞穴的地方,那就是白云洞。嵋村为此赋诗:
这山洞是白云的根源,山岭上的云气不过是它的支流。想把白云当作礼物赠人,却无法捧在手里,更何况拿到繁华的都城去叫卖呢?
从白云洞向左转,山岩险峻陡峭,岩石红紫相间,形状像半开的炼丹炉而且朝南的,就是丹崖。壶石为此赋诗:
道士曾在此炼制丹砂,炼成后,悠闲地吹弄玉笛。真让人怀疑这里就是世外桃源,满壁如同桃花般绚烂的红霞,映照着青翠的山壁。

在丹崖的西边,有一座挺拔耸立的山峰,那就是笔峰。壶石为此赋诗: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