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薛静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在潍坊诸城市林家村镇三皇庙村,一场热闹的踩高跷表演开场。在表演队伍中,“00后”年轻小伙管祥宇格外引人注目。管祥宇是林家村镇瓦店社区人,目前在首都医科大学硕博连读,还有两个月就要“直博”了,是一名“准博士”。五年来,春节回家的他都会跟着永秀高跷队演出。(据新派客户端)
2025乙巳蛇年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年轻人如何参与“非遗版春节”?潍坊“00后准博士”管祥宇给大家打了样——他参加了踩高跷表演,伴随着喜庆的音乐,将欢乐和祝福传递给了村民,这已经是他参演的第五年。
不只是管祥宇,打开社交媒体平台就会发现,祖国的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热情,沉浸式体验非遗剪纸、木刻、手工技艺等年俗年味,全力“点燃”春节热闹氛围,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
非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守护和传承的文化瑰宝。当春节申遗成功,我们每个人都是传承人。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鼓励、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培育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推广,使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得到增强,他们开始更加认同和热爱非遗。同时,新媒体平台也为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更为迅捷、便利的渠道,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新媒体平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在祖国大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用青春“拥抱”非遗。非遗传承也正搭乘互联网快车,与时尚结合,不断深入年轻人的生活圈。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年轻人的加入,非遗传承兴起了一股全新的传播风潮。创作者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以特效视频、探访传承人、复刻老技艺等方式,向大众解说着深厚历史与现代技术的碰撞,画面令人耳目一新,文案令人拍案叫绝。借由他们,一些濒危、小众的非遗走进了大众视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时代的洪流奔腾不息,非遗古老的外在形式必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支撑它们流传千年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如今,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已涌现出强大的青春力量,只有充分发挥这种青春力量,让更多人认识非遗、爱上非遗,推动非遗与千家万户的生活紧密相连,非遗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力量,为非遗传承书写崭新篇章。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