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桥上村,红砖白墙,阳光洒在村庄的每个角落,温暖而明亮,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安宁与希望。桥上村前路东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马耳山抗日遗址”几个醒目的大字。这是诸城市于2020年所立,主要是为了让后人铭记那段用鲜血与信念铸就的峥嵘岁月。
时间倒回到80年前。1945年5月,日军纠集诸城、莒县、日照、泊里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兵分四路向滨北诸、莒、日、胶根据地实行迂回大“扫荡”,妄图“围剿”滨北军分区和各县地方武装以及诸城、日北等县党政机关,摧毁五莲山区抗日根据地。一时间,根据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日伪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马耳山脚下的后长城岭村全村160户群众的粮食、衣物被洗劫一空,82头牲畜被抢走;松柏林村500多间房屋被付之一炬;朱家老庄的山沟里,18名避难群众惨遭日军杀害。
在日伪军“扫荡”之前,马耳山一带各级党组织就向根据地群众作了思想动员,积极筹备战斗。根据地军民立即行动,坚壁清野,疏散老弱病残。有的村挖了地洞,盖了地下室,村里村外垒石伪装成假人岗哨,迷惑敌人。战斗打响,北路来犯之敌一进根据地,就踏响了娄古庄、小庄等地的地雷,被炸得人仰马翻。朱家老庄、大珠子等村的民兵毫不畏惧,连续4次进行阻击,毙敌6人,为群众安全转移赢得时间。民兵队长王义龙身受重伤坚持战斗,最后壮烈牺牲。为掩护群众转移,朱家老庄20余名民兵,在马耳山西麓被包围。民兵们奋勇抵抗,弹药打尽后,借着居高临下的地形,用滚石击退敌人的进攻。东路进犯之敌也遭到民兵英勇阻击。于家沟村村民于方俊、于方清等五兄弟还合力扼死一名抢掠的日军。
尽管八路军和民兵顽强抵抗,但日伪军凭借兵力和火力优势,于23日将滨北地委、专署与诸城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以及日北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干部和千余名群众围困在马耳山上。在这危急时刻,党政领导机关冷静分析形势,借助马耳山山崖陡险的地势,采取转山头战术与敌人周旋。党组织号召军民团结一致,同生死共患难,坚决突出包围圈。战斗中,军民珍惜弹药,对准敌人要害射击,没有子弹就用石头反击。25日中午,天气突变,风雨大作,日伪军暂时撤退,被围军民抓住时机,沿着马耳山东麓成功冲出包围圈。与此同时,转移到外线的滨海支队和滨海军区第十三团,多次袭击日伪军巢穴,有力牵制敌人兵力。26日,日伪军“合击”扑空后分路回巢,大“扫荡”被彻底粉碎。
“为了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知晓,我们深入学校、社区等地持续开展了抗战故事宣讲,还原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后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桥上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康介绍,马耳山抗日故事以及伟大的抗战精神通过宣讲活动得以广泛传播,不仅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为新时代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皇华镇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诸多革命遗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皇华镇借助马耳山、卢山、茁山等景区的带动作用,对红色资源、红色景区实施合理开发,加快培育红色精品旅游项目。依托甘泉岭生态园、齐长城遗址、皇龙沟恐龙足迹群,建设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将马耳山抗日遗址、五里河战斗临时指挥所和江山烈士纪念碑纳入路线中,发展红色景区新业态。
如今,硝烟散尽,眼前这祥和景象,正是当年先烈们以生命誓死捍卫的愿景。石碑无言,青山作证。马耳山的每一块石头,都回荡着英雄的呐喊;每一缕山风,都传递着不屈的精神。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