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诸城 > 要闻 > 纤毫容世界 妙手刻乾坤

纤毫容世界 妙手刻乾坤

2014-08-04 09:30:56 来源:诸城新闻网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诸城地区传承人

 

阅读提示:
    一个小小的桃核,能刻出山水、花鸟、人物、舟车等,其精细妙趣,引人入胜。潍坊核雕也因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市龙都街道兰家村99号的一所民宅里,就有一间小小的潍坊核雕工作室,他的主人是潍坊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人王绪德的关门弟子--朱自清,也是诸城唯一一位传承潍坊核雕的手艺人。走近这座普通的房子,你总能听到青瓦白墙的屋舍里传来“嗤嗤嗤”的声音,那是核雕人家最美的合奏音。7月17日,在这间摆满核雕作品的工作室,记者亲自探访了一次潍坊核雕的“秘密”。

 记者对核雕的印象似乎是从中学的一篇散文《核舟记》开始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这篇文章记述的正是核雕珍品,文中生动详细地描述了当时常熟艺人王叔远在一枚桃核上雕刻苏东坡乘船泛游赤壁的情景。王叔远在不足一寸的桃核上刻出了苏子游赤壁的小船,苏东坡、黄庭坚,佛印和尚三人在船头赋诗、品茶、饮酒,一船工执橹,一小童烧水,活门活窗,小窗上刻有《赤壁赋》中名句组成的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可以想见,当时这门民间工艺已达到怎样登峰造极的地步。
    核雕界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潍坊核雕主要以桃核为原料,以意境和神韵见长。南派苏州核雕主要以橄榄核为原料,凭工笔画般的精细闻名于世。
    潍坊核雕已走过近三百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苦心摸索,创出了一件又一件的新颖作品,为我国的工艺美术史锦上添花。2008年,潍坊核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核雕在国际上影响也越来越大。

 

诸城“张大眼”
——历史故事里看核雕之传奇


 据朱自清介绍,有关核雕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明清时期,这门民间工艺发展至顶峰。潍坊核雕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山东潍坊诸城县有一位著名核雕艺人,绰号“张大眼”(真实姓名已无从考究)在北京宫廷造办处任职,专为皇室雕刻朝珠、捻珠、手串、佛珠等玩物。慈禧太后时,其人名噪一时,后因时局动荡,流落回山东老家,核雕手艺一度失传。1880年,潍坊人都渭南在诸城看到街头卖艺的“张大眼”,怜悯其困顿,慷慨解囊相助。“张大眼”非常感激,把核雕技艺传授于他,从此这门技艺在都家代代相传。都渭南的儿子都兰桂从小对核雕也是情有独钟,1957年都兰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老艺人”称号。都兰桂一生授徒三人,分别是女婿于学修、义子考功卿、孙子都传恭。
    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30岁的潍坊核雕艺人都兰桂创作的一枚核雕“马拉轿车”被展出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不料这件既无金玉之身,又不庞大雄伟的小物件,却引发观众的阵阵惊叹,在只有1.8厘米高、2.8厘米长的桃核上,一匹骏马拉着一辆轿车,在强悍有力、衣着朴实的赶车人扬鞭驾驭下驰骋。这件玲珑剔透、鬼斧神工的核雕,最终折服评委,获得金奖。潍坊核雕艺人名扬巴拿马,三百年核雕终成正果。
    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潍坊核雕技艺的代表性人物都兰桂授徒二人:考功卿和都传功,使核雕技艺得以延续至今。核雕老艺人考功卿授徒王绪德等人,朱自清的师傅王绪德是潍坊核雕的第五代传人之中的佼佼者。

 

一个桃核聚“八仙”
——放大镜下看核雕之精妙


    朱自清告诉记者,桃核雕刻是一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艺。创作一枚核雕之前要先构思,发挥想象和联想,在头脑里大体设计出要雕刻的模型和轮廓。之后是选择桃核,用于雕刻的桃核并非是我们平时吃桃剩下的桃核,一般首选肥城桃核,而且一定要选择生长周期长过了白露之后的桃核,这样的桃核壁厚,麻纹明显。每个桃核的麻纹是不一样的,这需要雕刻家巧妙地利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纹雕出各种生动的景物。最后就是雕刻,雕刻还分为粗雕、细雕和精雕,粗雕,雕刻轮廓;细雕,用小刀雕刻细节;精雕则是为桃核上的人物提神。
    在朱自清家摆放的核雕精品中,记者赫然发现摆放着一枚“八仙献寿”的核雕吊坠。记者通过放大镜看到,在一枚拇指大小的桃核上,竟雕刻了八位仙人像,各个罗汉姿势不一,神态各异,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个人物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不说,人物的眉毛、胡须都清晰可见,技艺之精绝让人叹为观止。朱自清说,这幅作品光雕刻一枚桃核,就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可谓是“慢工出细活”。
    王叔远的“核舟”,记者无缘欣赏,却有幸欣赏到了朱自清的这枚“八仙献寿”。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自不必说,让人称奇的是,每一个仙人的面部表情都清晰可见。这时候,除了感叹,剩下的就是钦佩了。
    潍坊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正是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核雕创作载体的独特性。它是以果核为创作原料,这一特点使它同玉雕,石雕,牙雕,根雕等雕刻艺术区别开来,这也就决定了这门艺术与其它工艺的不同,从而在传统民间工艺中自成一体。其次,这门工艺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创作人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所以,核雕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的限制,尤其是桃核雕。桃核的纹理大小不均,长短不齐,分布不匀,这给创作人的创作带来了困难,所以,从我国古代保留下来的核雕艺术品的题材来看,题材都比较单一,大多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另外,果核的外形也限制了核雕艺术品的外部造型。这相对玉雕,石雕,牙雕来说,核雕的造型受果核外形的限制太大了。所以说,潍坊核雕一直被称为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朱自清向记者介绍。

 

“门前冷落”方有成
——听传承人谈核雕之传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潍坊核雕技艺的代表性人物都兰桂授徒二人:考功卿、都传功,使核雕技艺得以延续至今。核雕老艺人考功卿授徒王绪德,王绪德成为第五代传人之一。记者面前的朱自清是潍坊核雕的第六代传人,师从这位潍坊核雕的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绪德。朱自清向记者介绍,潍坊第五代核雕传人只有四人,他的老师王绪德便是其中一位。即使到了第六代,真正从事核雕工艺的传人也不过二三十人。
    朱自清告诉记者,从事潍坊核雕的人凤毛麟角。原因一是难度大,短期内不易出成果。二是经济价值不高。一件好的作品,光是选材就不容易,构思创作就更不容易。花费时间长,创作难。制成后,便宜出售舍不得,高价无人买,这是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核雕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桃核的可塑性远远不及木、石、泥、面等材料,受到固定形态和复杂纹理的极大限制,因此要达到核雕技术的自由创作,谈何容易。
    这位从事核雕二十年,曾经历经千辛万苦拜师于王绪德门下的“追梦人”,谈到潍坊核雕传承时,也不由得紧皱眉头。“潍坊核雕,从根上说就是起源于咱们诸城的,老祖宗‘张大眼’就是咱们诸城人,然而现在诸城地区就仅仅只有我一个传承人。也曾经有很多年轻人来找我学艺,可是他们年轻,难免有时浮躁,坐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搞核雕就必须一心一意,心平气静地创作,不然成不了气候。希望爱好核雕的朋友能来和我一起学习交流。我收徒也不图钱财,就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子孙后代都能看见咱们民间的文化瑰宝。”朱自清对记者说。如今的朱自清不单单是一位潍坊核雕的手艺人,在他看来,把潍坊核雕传承下去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无论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还是门庭若市,朱自清始终恪守心底的那份宁静,与其他的潍坊核雕传承人一样,他一如既往地在简易的操作台前日日雕琢着,日光在他的手中留下温度,他把那份温度传递给了一枚枚小小的桃核,让世人看到靠着一代代人呕心沥血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记者王哲)

 

□编辑手记

向手艺人致敬


  编辑此文,除了对核雕技艺本身的惊叹外,心中还有一个声音响起:向手艺人致敬!
    手艺人,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包括陶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乐手等等,也包括米开朗基罗等文化艺术巨匠。——这是百度百科关于手艺人的描述。从这个意义上讲,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潍坊核雕传承人算是地地道道的手艺人。
    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匆匆忙忙,风风火火,几乎忘记了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被各种“高精尖”的仪器包围着,越来越追求速度和效果……今天,此刻,以朱自清和他那一枚枚核雕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浮躁,让我们重新认识精致和不朽。所以,我们要向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手艺人致敬。
    向手艺人致敬,就是向理想致敬。向他们作为手艺人的那份坚持和执着致敬。无论什么情况下,“始终恪守心底的宁静”,“一如既往地在简易的操作台前日日雕琢”。他们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从选择拿起刻刀的那一刻起,就从未想过放弃,即使这是一门“难度高”、“经济价值不高”的手艺。
    向手艺人致敬,就是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致敬。潍坊核雕历经三百年沉浮,生生不息,六代传承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使潍坊核雕的“星星之火”永不熄灭。

 


① 潍坊核雕传承人朱自清在工作台前打磨桃核
② 朱自清核雕作品《十八罗汉》
③ 朱自清核雕作品《八仙献寿》
④ 朱自清黄杨木雕刻作品《小沙弥》
压题图片:朱自清核雕作品《静思罗汉》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