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融媒记者张连丰 通讯员刘刚)金秋时节,昌城镇的万亩板栗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收获季。串串饱满的栗蓬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栗农们往来穿梭,欢声笑语在林间回荡
芦河村种植户陈焕秋告诉记者:“种板栗比种麦子玉米更省事,也更挣钱,今年能卖到5块多钱1斤,按照平均亩产500斤算,每亩地毛收入能达到2500块钱。”
昌城镇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独特的沙质土壤和温和的气候,为板栗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至今,昌城镇板栗种植的历史已逾400年,板栗种植面积1万多亩,其中明清时期的古树有3500多棵,昌城镇刘墉板栗生态园也因此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
近年来,昌城镇在加强古板栗树保护的基础上,与山东农业大学、河北板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开展合作,引进燕宝、燕青、燕红等30余个新品种,试点改良树种1100株,亩产提高10%以上。目前全镇年产板栗达500万公斤,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由于昌城板栗品质优良,一直是全国客商的抢手货。每到收获季节,来自河北、临沂等地的批发商便纷纷涌入,抢购新鲜板栗。收购商李梓秋表示:“这里的板栗质量没话说,皮薄,吃起来香糯甜,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我每年都来这儿收板栗。”
小小板栗,不仅是栗农们的“致富果”,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为进一步提升板栗产业效益,昌城镇芦河网格党支部领办了板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栗子园646亩,由村集体自主经营种植。合作社还与潍坊奥升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当地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关系,每年定向销售板栗30多万斤。小小板栗经过现代生产工艺的加工,被开发成板栗粉、板栗果仁、板栗辣酱、板栗粗粮面等30多个品类的产品,其中“来吉栗”好礼·大吉大栗系列荣获山东省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除了充分发掘万亩板栗的经济潜力,今年以来,昌城镇还在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上做文章,以潍东村、芦河村等传统村落为节点,建设“食兴栗乡产融昌城”乡村振兴片区。通过打造微景点、口袋公园,开展板栗采摘、栗园露营、糖炒板栗体验等新业态,形成“赏古树+品美食+购特产”的农旅融合服务闭环,让一颗颗板栗的价值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得到全方位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