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宋学敏 通讯员 王晓龙 潍坊报道
近年来,诸城市繁华小学以“破界·融合·成长”为实施路径,做足“三策”,系统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通过重构教学逻辑、深植文化基因、激活专业动能三重维度,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实施新样态。
做足“破界”之策,“繁花”破茧大单元教学新生态
学校以“三维破界”策略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目标—任务—评价”三位一体的结构化教学体系。一是素养目标统领单元设计。语文创新“基础学习+主题探究+拓展实践”课程结构,打破单篇教学局限,形成“单元预习—精读引领—组文阅读—习作指导—单元整理”五课型流程,通过剧本创编、道具制作等任务实现从文本理解到文化输出的素养跃升。二是真实任务驱动跨学科整合。数学构建“大概念—任务链—评价反馈”教学模式,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设计“分披萨体验—测绳子建模—超市促销分析”任务链,配套“分数魔方”学具实现学情实时监测,单元达标率提升27%。三是游戏化思维激活深度学习。开发《玩转24点》等游戏化课程,实施《小小分析师》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超市促销等实际问题。道德与法治学科开创在地化实践范式,联合新华书店、恐龙博物馆等场所设计“甲骨文拓印—汉字演变图谱绘制—文明传承辩论”三阶任务,将王尽美故居红色资源融入课堂,通过半日教研、说课展示深化教学研究。
做足“融合”之策,“繁花”沁香文化育人双引擎
学校立足诸城文化底蕴,构建“三融三促”实施体系,实现国家课程与地域文化的深度对话。一是非遗技艺活化促进课程创新。美术实施《布艺经纬间的童趣传承》大单元,学生经历“文化溯源(探访刺绣博物馆)—技艺体验(缝制布老虎)—创新表达(设计青花瓷时装)”三阶实践。二是音乐实现文化融合创新。解析湘艺版教材人文主题,将《春晓》古诗新唱与潍坊风筝节结合,用琵琶演绎《市集》《青花瓷》,在蒙古族歌曲单元开展“班级民族小剧场”项目化学习,完成听赏、演唱、创编全流程。三是体育文化双育工程赋能成长。三、四年级开发“武术套路展演”评价体系,中高年级植入“班超联赛”赛事文化,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校园文化层面,设置“非遗艺术长廊”展示学生创作的京剧剪纸、油纸伞彩绘等作品,举办“太空泥非遗纹样制作大赛”,实现“课内精研—课外延展—文化浸润”的育人闭环。
做足“成长”之策,“繁花”共荣师生发展新生态
学校始终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递进式”培养体系,通过专题培训、师徒结对、课题共研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阶梯。一是教师专业发展成果显著。学校青年教师团队在全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以创新理念与精湛技艺脱颖而出,充分彰显学校师资培养成效。二是学校系统化培养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强力支撑。通过“大单元说课—青年赛课—骨干示范”三级进阶机制,融合教学技能精研、教育理念迭代、课堂实践指导及AI技术赋能教学全员教师培训,实施精准化、个性化培养方案。这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既印证了学校“以赛促教、以研提质”培养战略的实效性,更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诸城市繁华小学以“破界之策”打破学科壁垒,以“融合之策”激活课程基因,以“成长之策”构建发展生态,通过“三策砺花”锻造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繁花”模式。当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破茧”生长,当文化在传承创新中“沁香”焕新,当师生在专业共进中“共荣”发展,教育便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绽放出“繁花”般绚烂的教育生态——这正是“三策砺花”锻造的校本化实践精髓,也是“繁花模式”赋予教育生命的永恒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