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涵萍:戏如人生 情系传承
今年99岁的赵涵萍老人,从幼时踏入戏班的那一刻起,戏曲便成了她生命里最鲜活的底色,这份热爱,穿越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至今炽热如初,她用一生诠释了“戏如人生”。
赵涵萍的戏曲生涯,始于命运的偶然。她自幼加入戏班,在咿呀学唱与一招一式中长大,戏台是她的课堂,也是她的家。赵涵萍说,她幼时便失去双亲,8岁被送到戏班学艺,自此开始与戏曲为伴的一生。
年幼的她,跟着戏班在禹城、潍坊郊县间辗转。年纪尚小,会的戏不多,她便在颠簸中默默学习,靠着微薄的戏份挣一口饭吃,戏班也成了她流动的家。
在那些流浪的岁月里,戏台是她的安身之所,戏曲是她的精神支柱,唱腔里映着时代的变迁,身段里裹着生存的坚韧。这份浸润骨髓的热爱,陪伴着她一路成长。1960年,赵涵萍来到诸城京剧团,凭着精湛的戏曲表演技艺,从一名众所周知的戏曲名角到剧团导演,一路走来,她对戏曲的热爱,早已融入骨血。赵涵萍老人育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子女从事戏曲行业,让这份戏曲之缘,在血脉中延续。
时光在老人脸上刻下皱纹,却从未磨去她对戏曲的执着。赵涵萍老人四女儿赵晓玲说:“母亲常跟我说,你看我一说起戏来,耳朵也不聋了,背也直了,腿也站得稳了。”如今,99岁的赵涵萍依然保持着规律的“功课”:每天雷打不动练功,一招一式仍有当年的风骨;看报、看新闻、抄剧本是日常,她将南方地方戏的精华,按诸城茂腔的特点一字一句改编,只为让传统戏曲更贴合本土韵味。
赵晓玲告诉记者:“老太太一生热爱戏剧,更是把戏剧传承当作自己的责任。只要有人来学戏,老太太都毫无保留地教,可以说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戏剧事业。”赵涵萍老人有一个首饰盒子,里面装满了她亲手制作的戏剧头面,这些需要耗费数月、用珠子亮片细细穿缀的饰物,在她手中渐渐有了灵气,她常常随手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头面送给上门讨教的戏曲爱好者。
赵晓玲说:“我们家老太太特别善良,对人特别宽厚,也经常教育我们,什么事多让别人,不要让别人为难。”
对赵涵萍老人而言,戏曲是最好的“养生剂”。每当沉浸其中,年龄仿佛成了数字,唯有对艺术的专注与热忱,才能让时光愈发醇厚。从戏台谋生到倾心传承,从青丝到白发,赵涵萍守护的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份流淌在时光里的文化温度。
融媒记者: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