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时,东方才泛鱼肚白。我一骑摩托,轻车简从便来到了山脚。山门处立一石碑,高约丈余,刻着“马耳山”三个大字,笔力遒劲,想是出自名家之手。细看落款,竟是乾隆年间诸城知县所题,历经二百余年风雨,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几个卖水果的小贩正支起摊位,见我这般早来,显出讶异的神色。其中一位中年摊主笑道:“老先生来得真早,今儿初伏天,小心毒日头哦。”我扬扬手中的竹篾斗笠,又买了瓶矿泉水,便向山上行去。
初是石阶,一级一级,排得整齐。石阶皆用当地所产青石铺就,经年累月,已被游人踏得光滑如镜。石阶两旁杂树丛生,以黑松、刺槐为多,间或有几株山枣,青果初现,大如蚕豆。蝉声聒噪,竟比市镇还要喧闹几分。这些蝉儿想是知道夏日苦短,便拼了命地嘶鸣,一声高过一声,在山谷间回荡。走了约莫半个时辰,石阶渐稀,代之以土径。土径盘旋而上,宽不过二尺,时有树根横亘其间,如蟒蛇潜伏,稍不留神便要绊倒。我走得且急,汗已浸透背心,黏腻腻地贴在身上,好不难受。
至半山腰,忽见一亭,六角飞檐,朱漆剥落,匾额书“听涛”二字,笔法潇洒,似有米芾遗风。亭中无人,我便坐下歇息。此处海拔约四百米,视野开阔,可望见山下村落,屋舍俨然,田畴如棋。时值盛夏却逢干旱,玉米勉强过膝,全无往年青纱帐葱郁之状;花生地里,农民正弯腰除草,不失勤劳之本。风来时,松涛阵阵,由远及近,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倒也应了“听涛”之名。亭柱上刻满游人题字,“某某到此一游”之类最多,偶有诗句,也多是打油之作。这些字迹有深有浅,有新有旧,皆被岁月磨得模糊了。我想,刻字之人,如今安在?他们的悲欢,与这山何干?不过是一时兴起,留个印记罢了。
行至听涛亭后,见一石碑,上刻“东坡游处”四字。忆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知密州,常携友人来此游赏。其《雪后书北台壁》诗云:“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北台即密州超然台,登台远眺,马耳双峰历历在目。山中老者言,东坡当年最爱在此处观山听涛,兴至时挥毫题壁。可惜千年风雨,墨迹早已湮灭,惟余传说在樵夫野老口中流传。细看亭柱题刻,想其中或有慕东坡遗风者,然皆不及“明月几时有”之万一。
再往上行,树木渐稀,岩石裸露。此处地质以花岗岩为主,经年风化,形成奇形怪状的巨石,有的如卧牛,有的似老翁,当地人给它们起了各种名字,什么“仙人指路”“神龟探海”,不一而足。山势陡峭处,设有铁链护栏,铁链粗如儿臂,已被游人摩挲得锃亮。我攀援而上,至一平台,约二十步见方,见一石碑,高约五尺,上书“齐长城遗址”五个隶书大字。碑文已风化难辨,只依稀可见“战国”“齐”等字。据史载,此处确为齐国长城遗址,当年为防楚国北侵而建,如今只剩几块顽石,零落散布在山脊上。我抚碑而立,想这不起眼的石堆,竟是两千余年前的遗迹,而今只剩几块顽石,供后人凭吊。那些筑城的民夫,守城的将士,他们的血泪,早已随风而逝,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时值正午,终于登顶。双峰并立,中间凹陷,确似马耳。两峰相距约五十步,东峰略高,西峰稍矮,皆陡峭难攀。山风猎猎,吹得衣衫鼓荡,暑气顿消。极目四望,诸城尽收眼底,楼舍如积木,道路似白线。远处潍河如带,蜿蜒东去,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据说晴好之日,可见胶州湾碧波,今日却有薄雾,不得见。
山顶有庙,名“马耳神庙”,庙门紧闭,门漆剥落,露出里面的木纹。庙前香炉中只有几根香梗,香火冷落。想当年必是信众如织,如今却门可罗雀。庙前空地,几个游人正在拍照,他们摆出各种姿势,笑声刺破山间的寂静。一个年轻人甚至爬上庙前的石狮,让同伴给他拍照,那石狮已被摸得光滑,想必常有人如此。
要下山了,我另辟蹊径。此路幽深,林木蔽日,多是松柏之类常青树,倒也凉爽。阳光透过枝叶间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行至山腰,见一山洞,洞口高约丈许,宽可容三人并行,上刻“仙人洞”三字,字迹娟秀,诚若女子所书。洞不深,约十步即到尽头,内供一尊石像,高约三尺,面容模糊,不知是何方神圣。像前香炉中有几炷残香,疑是近日有客来拜过。我无香可敬,只合掌一揖,即便离去。出洞时,忽见洞顶倒悬几只蝙蝠,黑黢黢的,一动不动,想是在昼寝。
山脚处有溪,名“玉带溪”,水清见底,可见游鱼细石。溪宽不过丈余,上有石桥一座,桥栏已残缺不全。我蹲下洗脸,水凉沁骨,顿时神清气爽。溪边石上,几个妇人正在捶洗衣物,木杵声与笑语声混在一处。她们见我来,便住了声,低头继续洗涤,待我走远,重又响起说笑声。想是谈论我这个独游的怪人吧。溪畔有柳数株,枝条垂入水中,随风轻摆,搅碎一溪阳光。
归途中,日已西斜。驾车回首望山,马耳双峰遍披金色,倒比来时更显奇伟。夕阳下,我的身影孤单斜拖于地。我思及山上的题刻、残碑、冷庙,忽觉人世兴衰,山却永恒。那些刻字的人,拜神的人,他们的行踪,犹如人海一瞥。今日我之所见,他年或成追忆。纵使百年之后,物是人非,这山依旧,而文字或可存续刹那心声。
山不语,只是伫立,如苏子瞻当年所见。惟我钟情于此景此情此相逢,虽知终须离去,却已将此间风骨,刻入心底。
登诸城马耳山
于清泉
马耳双峰插碧天,齐长城上饮龙涎。仙人洞里藏真诀,试剑石边云作笺。
注释:1.龙涎,指龙王泉;
2.试剑石,相传为苏轼试剑处。
题跋
岁次乙巳六月二十六日,余登游诸城马耳山景区。此景区主要景点有双马耳峰、齐长城遗址、仙人洞、龙王泉及多处自然奇石景观。奇石景观包括五老峰、松朵峰、鸽崖峰等峰峦,以及试剑石、鳄鱼石等形态各异的岩石景观。久慕其名,今观其貌;浓阴蔽日,清泉生津。好一处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
其时,尤念大宋东坡居士知密州,常游此山,留下诗文数篇,使此山增色不少。今循其迹,追慕前贤,不胜感慨。
(作者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