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夏天,我攥着潍坊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站在潍坊银行诸城支行的营业大厅里,玻璃幕墙上的阳光被切割成菱形光斑,落在穿蓝白制服的柜员身上———那是我与这抹蓝色的初次相遇,也是属于90后一代的金融启蒙。作为第一批通过“银行卡缴学费”的孩子,我盯着柜台里正在制卡的阿姨,看她指尖翻飞间,一张淡蓝色的卡片慢慢吐出,磁条上的“潍坊银行”四个字,像极了夏日天空的颜色。
十六岁的磁条里,藏着走出大山的勇气,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银行卡,反复确认“学费真的能从卡里扣”。他不知道,这张卡片即将成为连接家乡与外界的桥梁。每次开学前,总有许多像我这样的学生排队激活卡片,柜员们会特意准备便签纸,用歪歪扭扭的简笔画标注ATM机的使用方法。有位姓王的阿姨记得我的名字,总在递卡时多塞一张印着行徽的书签:“孩儿,钱到账了记得给家里打电话。”这张卡承载的不只是学费,更是一个农村小孩的成长密码。
大一时第一次使用ATM机,我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手足无措,保安大叔笑着指导:“按这里查余额,转账要核对账号。”后来才知道,潍坊银行当年推出的“校园一卡通”服务,默默覆盖了潍坊所有高校,让无数像我这样的学子第一次触摸到现代金融的温度。那些年收到的每一条扣款短信,末尾总跟着“祝您学业进步”的温馨提示,在诺基亚手机的荧光屏上,成为异乡求学的慰藉。
二十岁的余额里,盛着城市的善意。大二寒假,我在柜员机上操作时不慎吞卡。腊月廿八的银行大厅里,值班经理听说我急着用卡取生活费,立刻联系技术人员远程解锁。他边倒热水边说:“我们行在诸城扎根,就是要让老百姓遇事不慌。”那天他特意打印了一份银行卡使用指南,用红笔圈出24小时客服电话———后来我才知道,那年潍坊银行正在推行“金融惠民工程”,在全市布设了上百台ATM机,还为学生群体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
这张蓝卡渐渐成为我观察城市的窗口。毕业前参加银行组织的“金融知识进校园”讲座,才知道他们不仅代缴学费,还为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有次在柜员机存钱,发现界面多出“爱心捐款”选项,后来听说那是潍坊银行联合公益组织推出的项目,每笔捐款都会转化为山区孩子的图书角。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让金融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扎根土地的温暖守护。
三十岁的对账单里,写着时代的馈赠。2021年,我带着这张已有些磨损的蓝卡走进潍坊银行诸城支行新网点。客户经理小李接过我的卡片时说:“这是我们的初代校园卡,现在的年轻人都用芯片卡了。”说着便帮我升级了账户,却特意保留了旧卡的关联功能:“您留着做纪念吧,这可是我们行和诸城共同成长的见证。”新网点的智能设备让人眼花缭乱,但墙上的老照片展柜吸引了我:2005年支行成立时的合影,2010年支持诸城中小企业的贷款签约仪式,2020年疫情期间为商户办理延期还款的现场……原来这张卡片的磁条里,早已写入了更宏大的时代叙事:当我用它缴纳学费时,潍坊银行正在为诸城的纺织厂提供技改贷款;当我用它接收兼职收入时,他们正在扶持本地的电商创业园……
未来的故事里,续写蓝色的约定。今年春天路过诸城博物馆,恰逢潍坊银行二十周年展。在“金融为民”的展区,我看到了与我同款的初代校园卡,旁边是泛黄的服务手册,上面写着“让每一个梦想都有金融的温度”。玻璃展柜里,不同年代的银行卡静静排列,从磁条到芯片,从单色到防伪浮雕,变的是技术迭代,不变的是卡片上那个微笑的行徽———那是扎根诸城二十年的承诺,是服务百万客户的初心。当我们用这张卡缴学费、还房贷、做公益时,潍坊银行也在用金融的力量建设着更大的“家园”:支持棚改项目让老城换新颜,推出“乡村振兴卡”助力诸城绿茶走向全国,疫情期间为小微企业减免手续费上千万……这些藏在对账单背后的数字,最终都化作了城市发展的温度。二十载春秋,我从攥着蓝卡的青涩学生,成为在诸城安家立业的新市民;潍坊银行也从扎根一隅的地方银行,成长为总资产超千亿的金融机构。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忽然懂得:所谓二十年的缘分,从来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而是一家银行与一座城市、与无数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在时光里共同写下的温暖叙事。当新一代学子接过升级版的校园卡,当更多创业者在潍坊银行的支持下启航,属于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而那张泛着旧色的蓝卡,将永远定格在90后一代的青春里,成为金融服务与百姓生活最动人的注脚。这篇文章通过个人与潍坊银行卡的故事,串联起银行二十年发展与个人成长。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