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邓恩铭
|
![]() |
王尽美
|
□ 本报记者 卢昱
1925年5月1日,一群工人代表聚集在广州城内一处简朴的会场,他们脸上写满了坚定与希望。这是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会议现场,一个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自此,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工会汇聚在它的旗帜下,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大会名单中,有一位24岁的山东代表——刘子久,被选为25人组成的全总执行委员会委员。据记者分析,他当时可能没有到现场参会,而是在一年以后,以胶济铁路总工会的名义去广州出席了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并任山东代表团团长。
100年前,有一群在山东的年轻人,凭借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不顾个人安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让工人运动的星火闪耀齐鲁。这些先驱者的努力和牺牲,不仅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使中国工人阶级得以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找到前进的方向,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俨然就是青岛总工会的象征
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作为山东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1月,他们又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了深刻的共产主义教育和巨大的精神鼓舞,更明晰地认清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前途,增强了拼搏奋斗的革命精神。
党的“二大”后,王尽美先是在中共中央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作,随后,组织派遣他到山海关开展工人运动。山海关没有党组织,没有工会,条件艰苦恶劣,但在王尽美的努力下,山海关工人很快联合在一起,1922年王尽美成立了秦皇岛矿务局工友俱乐部。随后,在他的带领下,1100余名工人一起组织罢工活动,在车站游行。
1923年春,邓恩铭受党组织派遣来到青岛,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筹建青岛党团组织。抵青(岛)后,为了尽快展开工作,邓恩铭与共产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并通过胶澳日报社长王静一介绍,在胶澳日报谋得编辑部副刊编辑的工作。
1923年8月,根据中共三大修改的党章组织原则,邓恩铭、王象午建立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邓恩铭任书记,隶属于济南党组织领导。在创建青岛党组织的同时,邓恩铭着手青岛团组织的创建。同年9月,邓恩铭约请七八个进步青年,在胶澳商埠督署工程事务所所长唐恩良家中举行谈话会,并向其赠阅进步刊物。不久,邓恩铭又在胶澳商埠职业学校、商埠电话局、四方机厂、大港码头联络进步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10月21日,邓恩铭致信团中央书记刘仁静:“(青岛)此间已得同志10余人,想在近期内把地方组织成立。”
邓恩铭来青岛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常往返于沧口、四方、大港码头一带,由于当时的经费严重不足,以及交通的不便,他的工作轨迹基本上都是双脚走出来的。“他的生活很艰苦,到沧口、四方、大港码头搞工人运动(这是他当时活动的重点),来回跑路全靠两条腿。有一次我们去他那里开会,看到他刚从外面回来,在那里啃玉米面饼子。当时他住的是一间日式的房子,房内的东西很少,只有一个小煤油炉子,一把小水壶,还有个碗;榻榻米席上仅有一张小桌子和一堆破旧被褥。”由邓恩铭介绍入团、入党的丁祝华回忆道。
邓恩铭经常深入四方机厂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释疑解惑,唤起觉悟。他还通过王复元(后叛变)介绍,认识了四方机厂“圣诞会”会长郭恒祥,并被郭推荐、聘为“圣诞会”秘书。受党中央委派,王荷波也秘密来到青岛,在邓恩铭的配合下,启发、帮教、改造青岛“圣诞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圣诞会”脱胎换骨为青岛第一个工会组织。
自1924年2月起,焕然一新的“圣诞会”开启了走出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征程。在张店车站铁路工人、青岛码头工人中间成立分会,在胶澳督署水道局、电灯公司、纱厂工人中筹建分会……3月18日,邓恩铭专门致信刘仁静,并欣喜地告知:“四方会长本来就不坏,他俨然以山东总工会创办自认,以首领自期。”“总而言之,四方机厂工会俨然就是青岛总工会的象征。”
欲立新,则必先破旧
刘子久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是在1923年,当时他本名刘俊才,是青州十中的学生。山东早期党员王翔千在该校教授国文课,他给学生介绍许多进步书刊,有《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社会主义讨论集》《中国青年》《铁路工人周刊》《向导》周报等。
那时,刘子久便读过罗章龙的《京汉工人流血记》。青州十中有一个比刘子久高一级的同学——李耘生,他常从济南弄些书来读。刘子久同村的刘成德,回忆自己14岁时,曾有幸见到青州十中编印的一本《十中学生文选》。在这本竖排石印的书里,李、刘二人各有一篇文章入选。
刘子久写的文章叫《破坏与建设》,文章先说搞建筑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在旧基础上修修补补,敷衍对付;另一种态度则是彻底毁掉旧的基础而从头伊始。然后,文章又说明了欲立新,则必先破旧,否则基础难以稳固。他指出:前者名曰“建设”,实际是得过且过的敷衍,而后者才是名副其实的建设。文章由此而引申到社会改革上来,说明社会革命无疑应取后一种态度。这篇文章的主题似乎是批判社会改良主义倾向的。“这本书是怎样流传到刘集,是谁交给我的,已全然忘却了。然而,这篇文章却经久不灭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1913年出生的刘成德回忆。
1923年冬,刘子久经李耘生介绍参加共青团。这时,他们经常与王尽美通信,以省立一中传达室为通讯处。王复元在省立一中当杂事,他给传达几块钱,让其帮助传信。
1924年夏天,刘子久中学毕业回到广饶老家不久,收到王尽美和李耘生的来信,邀请他到济南去。8月,刘子久到济南,住在三合街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省党部机关。
当时,王尽美也住在那里,在西屋住,刘子久住东屋。省党部在大布政司街东边,办了个“齐鲁书社”,出版一个刊物叫《齐鲁青年》,由王尽美、丁君羊负责编辑。刘子久开始在《齐鲁青年》周刊当校对,每月五块钱生活费。干了两个月后,他便开始搞工运工作,整天往工厂里跑,济南津浦大厂、济南车站、面粉公司、齐鲁铁工厂、兴顺福铁工厂、兴顺福油坊、骨粉厂等都去过。
工会壁垒森严,令人生畏
1924年冬天,济南胶济铁路机务段成立了党支部,并组织了工会。刘子久等从外地来做工运工作的都住在单身宿舍,那时叫“光棍堂”。房子是日本人修的,壁橱很大,刘子久就住在人家的壁橱里。一天到晚和工人在一块,和工人们混熟了,便于开展工作。
1924年冬到1925年初,我党组织济南胶济铁路机务段罢工,是受胶济铁路四方机厂罢工的影响。罢工当中有一条要求,就是允许成立工会。罢工取得了胜利,机务段成立了工会,叫胶济铁路总工会济南机务段工会。胶济铁路济南机务段的工人每天还加了七分钱。
1924年冬天,刘子久还到津浦大厂搞工运。当时的工运工作,开始是以办夜校、办工人俱乐部的名义出现。他找的第一个人是李宝臣,是个油漆匠,即墨县人。1924年在郑州开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时,李宝臣代表济南去参加会议。他还介绍发展了几个党员,有薛文英、宋子元、李庆羲、王乃和、王明珠等。
当时,济南、青岛、淄博等地的工人运动如火如荼,成绩显著。1925年4月底,济南商埠公园(今中山公园)被设为山东各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会场。4月28日,为山东各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第二日,即各学校及各公团致祭之日。上午8时,前往致祭者有大专学校和中小学数十所,还有长清、茌平等县教育局、历城劝业所、胶济路工会、津浦路工厂工会等50多个团体,约12万人。至下午5时余,已宣布闭会,而各界前往致祭者,仍络绎不绝。据刘子久回忆,在济南各界追悼孙中山逝世大会上,不仅市民旗帜散乱,不成队伍,学生的队伍也不整齐,只有工人群众在执行和举行祭礼中壁垒森严,令人生畏。
后来,刘子久又多次到青岛、淄博做工人运动。1928年“五三”惨案之后,济南就被日本人占领了。从此,共产党活动完全转入地下。这时刘子久住在济南商埠一个农民党员的窝棚里,在郊外药山脚下。后来他又到安丘、诸城、高密一带搞了秋收暴动,贴拥护苏维埃的标语、抢粮、劫富济贫,但暴动没有搞起来。冬天,他再次返回济南,并去过青岛、枣庄等地,开展工运工作。此时王复元、王天生已经叛变,形势很严重。
1928年3月,刘子久奉中央指示赴上海,从此离开山东,当时正值黄浦江畔油菜花开放。
1925年5月1日,一群工人代表聚集在广州城内一处简朴的会场,他们脸上写满了坚定与希望。这是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会议现场,一个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自此,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工会汇聚在它的旗帜下,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大会名单中,有一位24岁的山东代表——刘子久,被选为25人组成的全总执行委员会委员。据记者分析,他当时可能没有到现场参会,而是在一年以后,以胶济铁路总工会的名义去广州出席了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并任山东代表团团长。
100年前,有一群在山东的年轻人,凭借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不顾个人安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让工人运动的星火闪耀齐鲁。这些先驱者的努力和牺牲,不仅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使中国工人阶级得以在风雨飘摇的时代找到前进的方向,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俨然就是青岛总工会的象征
1921年7月,王尽美、邓恩铭作为山东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1月,他们又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了深刻的共产主义教育和巨大的精神鼓舞,更明晰地认清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前途,增强了拼搏奋斗的革命精神。
党的“二大”后,王尽美先是在中共中央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作,随后,组织派遣他到山海关开展工人运动。山海关没有党组织,没有工会,条件艰苦恶劣,但在王尽美的努力下,山海关工人很快联合在一起,1922年王尽美成立了秦皇岛矿务局工友俱乐部。随后,在他的带领下,1100余名工人一起组织罢工活动,在车站游行。
1923年春,邓恩铭受党组织派遣来到青岛,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筹建青岛党团组织。抵青(岛)后,为了尽快展开工作,邓恩铭与共产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并通过胶澳日报社长王静一介绍,在胶澳日报谋得编辑部副刊编辑的工作。
1923年8月,根据中共三大修改的党章组织原则,邓恩铭、王象午建立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青岛组,邓恩铭任书记,隶属于济南党组织领导。在创建青岛党组织的同时,邓恩铭着手青岛团组织的创建。同年9月,邓恩铭约请七八个进步青年,在胶澳商埠督署工程事务所所长唐恩良家中举行谈话会,并向其赠阅进步刊物。不久,邓恩铭又在胶澳商埠职业学校、商埠电话局、四方机厂、大港码头联络进步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10月21日,邓恩铭致信团中央书记刘仁静:“(青岛)此间已得同志10余人,想在近期内把地方组织成立。”
邓恩铭来青岛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常往返于沧口、四方、大港码头一带,由于当时的经费严重不足,以及交通的不便,他的工作轨迹基本上都是双脚走出来的。“他的生活很艰苦,到沧口、四方、大港码头搞工人运动(这是他当时活动的重点),来回跑路全靠两条腿。有一次我们去他那里开会,看到他刚从外面回来,在那里啃玉米面饼子。当时他住的是一间日式的房子,房内的东西很少,只有一个小煤油炉子,一把小水壶,还有个碗;榻榻米席上仅有一张小桌子和一堆破旧被褥。”由邓恩铭介绍入团、入党的丁祝华回忆道。
邓恩铭经常深入四方机厂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释疑解惑,唤起觉悟。他还通过王复元(后叛变)介绍,认识了四方机厂“圣诞会”会长郭恒祥,并被郭推荐、聘为“圣诞会”秘书。受党中央委派,王荷波也秘密来到青岛,在邓恩铭的配合下,启发、帮教、改造青岛“圣诞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之下,“圣诞会”脱胎换骨为青岛第一个工会组织。
自1924年2月起,焕然一新的“圣诞会”开启了走出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征程。在张店车站铁路工人、青岛码头工人中间成立分会,在胶澳督署水道局、电灯公司、纱厂工人中筹建分会……3月18日,邓恩铭专门致信刘仁静,并欣喜地告知:“四方会长本来就不坏,他俨然以山东总工会创办自认,以首领自期。”“总而言之,四方机厂工会俨然就是青岛总工会的象征。”
欲立新,则必先破旧
刘子久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是在1923年,当时他本名刘俊才,是青州十中的学生。山东早期党员王翔千在该校教授国文课,他给学生介绍许多进步书刊,有《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社会主义讨论集》《中国青年》《铁路工人周刊》《向导》周报等。
那时,刘子久便读过罗章龙的《京汉工人流血记》。青州十中有一个比刘子久高一级的同学——李耘生,他常从济南弄些书来读。刘子久同村的刘成德,回忆自己14岁时,曾有幸见到青州十中编印的一本《十中学生文选》。在这本竖排石印的书里,李、刘二人各有一篇文章入选。
刘子久写的文章叫《破坏与建设》,文章先说搞建筑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在旧基础上修修补补,敷衍对付;另一种态度则是彻底毁掉旧的基础而从头伊始。然后,文章又说明了欲立新,则必先破旧,否则基础难以稳固。他指出:前者名曰“建设”,实际是得过且过的敷衍,而后者才是名副其实的建设。文章由此而引申到社会改革上来,说明社会革命无疑应取后一种态度。这篇文章的主题似乎是批判社会改良主义倾向的。“这本书是怎样流传到刘集,是谁交给我的,已全然忘却了。然而,这篇文章却经久不灭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1913年出生的刘成德回忆。
1923年冬,刘子久经李耘生介绍参加共青团。这时,他们经常与王尽美通信,以省立一中传达室为通讯处。王复元在省立一中当杂事,他给传达几块钱,让其帮助传信。
1924年夏天,刘子久中学毕业回到广饶老家不久,收到王尽美和李耘生的来信,邀请他到济南去。8月,刘子久到济南,住在三合街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省党部机关。
当时,王尽美也住在那里,在西屋住,刘子久住东屋。省党部在大布政司街东边,办了个“齐鲁书社”,出版一个刊物叫《齐鲁青年》,由王尽美、丁君羊负责编辑。刘子久开始在《齐鲁青年》周刊当校对,每月五块钱生活费。干了两个月后,他便开始搞工运工作,整天往工厂里跑,济南津浦大厂、济南车站、面粉公司、齐鲁铁工厂、兴顺福铁工厂、兴顺福油坊、骨粉厂等都去过。
工会壁垒森严,令人生畏
1924年冬天,济南胶济铁路机务段成立了党支部,并组织了工会。刘子久等从外地来做工运工作的都住在单身宿舍,那时叫“光棍堂”。房子是日本人修的,壁橱很大,刘子久就住在人家的壁橱里。一天到晚和工人在一块,和工人们混熟了,便于开展工作。
1924年冬到1925年初,我党组织济南胶济铁路机务段罢工,是受胶济铁路四方机厂罢工的影响。罢工当中有一条要求,就是允许成立工会。罢工取得了胜利,机务段成立了工会,叫胶济铁路总工会济南机务段工会。胶济铁路济南机务段的工人每天还加了七分钱。
1924年冬天,刘子久还到津浦大厂搞工运。当时的工运工作,开始是以办夜校、办工人俱乐部的名义出现。他找的第一个人是李宝臣,是个油漆匠,即墨县人。1924年在郑州开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时,李宝臣代表济南去参加会议。他还介绍发展了几个党员,有薛文英、宋子元、李庆羲、王乃和、王明珠等。
当时,济南、青岛、淄博等地的工人运动如火如荼,成绩显著。1925年4月底,济南商埠公园(今中山公园)被设为山东各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会场。4月28日,为山东各界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第二日,即各学校及各公团致祭之日。上午8时,前往致祭者有大专学校和中小学数十所,还有长清、茌平等县教育局、历城劝业所、胶济路工会、津浦路工厂工会等50多个团体,约12万人。至下午5时余,已宣布闭会,而各界前往致祭者,仍络绎不绝。据刘子久回忆,在济南各界追悼孙中山逝世大会上,不仅市民旗帜散乱,不成队伍,学生的队伍也不整齐,只有工人群众在执行和举行祭礼中壁垒森严,令人生畏。
后来,刘子久又多次到青岛、淄博做工人运动。1928年“五三”惨案之后,济南就被日本人占领了。从此,共产党活动完全转入地下。这时刘子久住在济南商埠一个农民党员的窝棚里,在郊外药山脚下。后来他又到安丘、诸城、高密一带搞了秋收暴动,贴拥护苏维埃的标语、抢粮、劫富济贫,但暴动没有搞起来。冬天,他再次返回济南,并去过青岛、枣庄等地,开展工运工作。此时王复元、王天生已经叛变,形势很严重。
1928年3月,刘子久奉中央指示赴上海,从此离开山东,当时正值黄浦江畔油菜花开放。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