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记者 巩向红 通讯员 孟凡静
春夏之交,风和日暄。在舜王街道东楼社区东楼村的田野里,白色地膜与黄色土地交相辉映、整齐划一,不远处几位农民在特色种植基地里忙碌着。日前,记者来此采访,同正为牛蒡起垄的李华防攀谈起来。
李华防先将地膜划破放气,然后拔除竹弓和杂草,再用铁锨覆土、扶畦,最后用脚踩实,“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阳光灼伤牛蒡叶,二是保证畦沟通畅。”李华防说。
午后的阳光洒在刚刚盖好的地膜上,明晃晃的,像一层银色的海浪,涌动着温暖且鲜活的春耕气息。“看这个旺相劲儿,今年肯定错不了。”李华防望着片片破膜而出的新叶,喜不自胜地说,“牛蒡作为名贵药材,最适合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咱们这的生长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从社区土地流转引进牛蒡种植项目以来,我现在每年不光有800块钱一亩的流转收益,一天还能挣100块钱,相当于‘两份工资’,既能照顾家,还创造了收入,日子越来越好。”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结合东楼社区优越的自然条件,舜王街道以实施土地流转为抓手,通过引进农业公司,鼓励农民从单打独斗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闲余时间到农业基地务工,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一产向三产的转变,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致富之路。目前,该社区百余亩牛蒡长势良好,十月份前即可采收,预计亩产可达8000斤左右,届时将全部出口日本、韩国、台湾,按照现在每斤1块多钱的市场行情,利润十分可观,属于高效农业。
“以前这里没啥产业,也谈不上什么发展,村里的青壮年基本都是外出打工,像俺们这个岁数只能在家种点地维持生活。”李华防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自家土地流转前,平均一亩小麦和玉米抛去种籽、化肥、农药等费用,毛收入大约1200元,这些还是在风调雨顺,没算人工成本的前提下。“现在光固定流转收益就高出不少,关键是一点也不用操心,空了还能看看戏、听听曲儿。”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有利于大机械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现在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的同时,间接带动家门口就业40多户,年均劳务收入10多万元元,今后还要继续做大做强。”对于未来的发展,东楼社区党委书记李文臣成竹在胸。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