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马耳山后桥上村

马耳山后桥上村

2019-01-23 09:36:54 来源:诸城新闻网
刘兆砚

  桥上村位于诸城市皇华镇的最西南缘,南面紧靠马耳山,西隔涓河(或龙泉河,涓水东源),与五莲县许孟镇董家沟村相邻,北距诸城城区25公里,西南距五莲县城22公里。现有住户500余户,常住人口约1700人。


皇华镇桥上村地貌图

  桥上村成村年代不晚于明正德(1491-1521)年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考证桥上村立村时间的依据,是村中十字路旁边曾经有座关帝庙,20世纪20年代,该庙尚存,庙前立有一尊石碑,根据桥上村刘质亭先生(已故)的记忆,碑文为:
  为崇扬洪德呵护一方立庙塑像永久弘扬 桥上庙产三姓二十三户永平庙产九姓二十二户集力择吉于桥上西原立庙植树以存圣德永保平安 安作勤十四户张四五户李元五户黄运三户吴顺三户古福三户庄有三户杨福二户薄顺二户冯有二户范老五二户王少山二户 大明正德六年春立
  根据以上碑文记载,立碑时间为明正德六年(1511),庙产为桥上、永平两村12姓45户所共有,其中桥上村3姓23户,说明当时桥上村已经存在,且已经初具规模。按关帝庙立庙于1511年,以此前推,发展到二三十户的村落,至少需要几十年,因此,桥上建村的历史距今至少应在530年以上。
  关帝庙在1958年前后废圮。幸运的是,庙前两株古桧柏幸存了下来,成为桥上村历史的唯一见证,也成为了马耳山地域文明的重要标志。
  桥上村名与桥有关。传说中的桥就位于村西北约一里的墙夼,是一坐横跨于桥上西河(按《水经注》,其名称应为龙泉河,涓水东源)之上的小木桥。过桥往西是当时马耳山后最大的古村落永平村,该村庄在清代时已经完全湮灭,村庄所在地至今仍然被称之为“平上”,或“坪上”,村庄旧址已经被开垦为耕地,村民在地里耕作时,经常从地下挖出大量的陶土器具、甚至工艺品等,说明当时永平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而当时龙泉河东岸,即现在桥上村及其周围,则是永平村的农耕地、草园、场院等。
  龙泉河是一条季节河。雨季河水暴涨,河面宽达50米;而枯水期则涓涓细流,仅能维持流水不断。为了方便到河东劳作,当时永平村的人们在小河上建了一座木石结构的小桥,并渐次有人搬迁到桥东岸居住,因为东高西低,往东走步步爬坡,于是东岸便成了桥之上,桥上桥上,渐渐成为了桥上村立村后的村名,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关于桥上村起源的具体情况,早年在民间也曾有不少传说,但日久年湮,连传说也基本上传没了。为了记录一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根据桥上村一些老年人(多数已过世)的讲述,权且在此整理一下。
  相传,当时永平村兴盛时,永平村张姓大户家收纳了一户来投奔的安姓亲戚,遂安顿在墙夼桥东头的场院屋里安身,并指派了河东崖几亩地租给安氏一家耕种,安氏于是在桥东头安顿了下来。安氏一家的家长有绰号安大牙,在桥东头安家后,生儿育女,五个儿子分别被村民称为安大头、安二头、安三头、安四头、安五头。当时的农村识字人少,对名字不十分在乎,农民给地主当长工往往就叫小名,而不叫大名,尤其是绰号、野名字大行其道,往往叫来叫去把原来的名字给叫没了,只知绰号。上述安家五头就是这种情况,因兄弟五人长得人高马大,不是长工就是短工,久而久之,就被叫成了桥头安大牙、桥头安大头、桥上安二头、桥上安三头,慢慢地,桥头安家成了桥上安家,桥上头演变成了桥头,又进而演变成了桥上。
  相传到明正德初年,当地出了两件事。一是永平村大户张、孙二家起了纠纷,五莲山和尚钻空子在永平河东崖买了40亩地,需要租给人种,于是派来慧生和尚担任东大庙主持,兼收租和宣扬佛法。第二件事是一场山洪暴发,墙夼桥被冲得无影无踪,人们耕种土地不得不把路改在下游。于是,桥头安大牙家和永平村隔水相望,几乎就成了两个村庄。后来,慧生和尚看上了身强力壮、借屋存身的安家五兄弟,于是承诺将东大庙南几间土房借给安家暂住,安家租种和尚的土地,兼干庙里的杂活。
  从此以后,东大庙和尚借五莲山和尚之势,不断寻机占地、买地,扩大势力范围,永平村一些无地农户也陆续迁来租种和尚的土地,成为寺庙的佃户;另外,永平村在河东崖有田产住户,因耕种往来不便,分家后也有陆续迁来河东崖居住的。于是以东大庙为中心,在周围围成了一圈民居,形成了一道胡同,从庙西进去转向庙北,向东又从南出来,围庙一圈,这就是最早的桥上村了。
  胡同里是桥上村最早的聚居地。后来的住户古家、安家、庄家、黄家、郭家、董家、马家、陈家、张家、周家、尹家、范家、王家、崔家、高家、刘家,都是由于人口繁衍增加,从胡同里迁出去的。
  老百姓对村庄的名称并不怎么在乎,因此桥上村早期的村名也就有好几种叫法。有不少人称呼这个村庄为“庙上”,农村人给孩子起名较随便,因此有几家的孩子的小名儿就叫大庙、小庙、庙北、庙南等。上年纪的人对小名儿很忌讳,等这些孩子慢慢长大了,成了当地的当家人,于是渐渐地没人叫村庄的名称为“庙上”了。
  第二种叫法就叫永平,但跟永平村毕竟隔河相望,不是一个村庄,叫一个名字不方便区分,于是慢慢地也就没人叫了。
  再就是沿用了原来的桥上,虽无讲究和根据,但永平村里人一直都这么叫,外地来的人也跟着叫,于是本地人也就接受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桥上就成为这个小村庄的正式名称。
  桥上村自建村以来,住户来自各方,所以姓氏较多,但旧社会天灾人祸多,很多姓氏早已自然消亡。当年关帝庙碑上的姓氏,大多数都已消失。
  桥上村最早的安家,曾是村中大族,消失于清朝嘉庆年间,其祖茔在桥上村早期前河北崖的姑子坟北,有大小坟16簇,有一坟有石碑,名字是安得有,逝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
  黄氏自然消亡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坟茔在桥上村南大墩子后。
  杨氏自然消亡于清道光年间(1820-1850),坟茔也在村南河南崖大墩子后。
  古氏自然消亡于清道光年间(1820-1850),古家林在平前路北,最后一人是古大楞。
  庄家消亡于咸丰年间(1851-1861),坟茔在北岭前崖。

  范家消亡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坟茔在东岭。


五百余年树龄的桥上村古柏树

  此外,还有窦氏、吴氏、司家等,他们都在大约清朝后期迁去外地,世事沧桑,下落不明了。唯有两株古柏,作为桥上村历史的见证,依旧巍然矗立在古村落的十字路旁边,如同一对慈祥的年迈老夫妇,相互依偎在一起,默默地关注着来往的行人。
  (作者简介:刘兆砚,诸城市皇华镇人,大学文化。1972年12月入伍,历任文书、参谋、作训股长,军队院校讲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系主任等职,后转业到江苏省旅游局工作,现已退休)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