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北宋密州知州吴奎事略

北宋密州知州吴奎事略

2018-11-02 10:57:20 来源:诸城新闻网

李金科

 北宋时期,诸城为密州州治,是山东东路重要的城市之一,境内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商贸繁荣。北宋朝廷对密州比较重视,任职密州的著名文士,诸如蔡齐、李迪、吴奎、苏轼、晁补之等,络绎不绝,他们对密州文化的缔造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后人敬仰和缅怀。北宋皇佑年间任密州知州的吴奎是其中值得称道的一位。 
  吴奎(1011-1068),字长文,北宋潍州北海(今潍坊)人,少时聪颖,天圣五年(1027)年仅十七岁以五经科中第。初授施州清江县主簿,“许其归养亲”,未赴任,年二十始任福州古田县主簿。升大理丞,再迁殿中丞。皇佑元年(1049)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入第四等,授太常博士、陈州通判。后历任知谏院、密州知州、两浙转运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熙宁元年(1068)以议王安石新法,出知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不久即卒,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文肃”,葬于东阿。 
  吴奎与北宋名臣包拯私交甚笃,是包拯仅有的几位好友之一。二人同年中第,又经历相近,曾同任知谏院,多次联名上疏,尤其是在弹劾皇亲国戚郭承祜、张尧佐诸人,两人志同道合。皇佑三年(1051)十月,吴奎因遭到御史唐介弹劾,以起居舍人、知谏院出知密州。包拯闻知,上书宋仁宗,请求留任吴奎,他在奏疏中说:“臣区区之心,非为吴奎,所惜者朝廷事体,盖不欲使奸邪者得计,则臣之责塞矣。”宋仁宗没有采纳,又连上疏《求外任》,确有与吴奎共进退的味道。嘉佑七年(1062)五月包拯病故,有一位曾批评包拯的大臣,自动请求要为包拯撰写墓志铭,包拯之妻董氏以为此人“文不足罔公而惑后世”,因而回应说墓志铭“已诿吴奎矣”。吴奎作为包拯的同僚与密友,自然是撰写包拯墓志铭的最佳人选。吴奎撰写了三千余字的《孝肃包公墓志铭》,他在墓志铭中说:“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对包拯的生平行实进行了具体描述和客观的评价。 
  吴奎博学多才,深得宋仁宗器重。他经常劝谏皇帝远离佞臣,做贤明君主。有位御史上疏论事,因得自风闻,皇上怪罪,质问他从何处听来。吴奎谏曰:“按法,臣子是可以上奏自己从别处听来的事情的,如果皇上一定要查那个说者的名字,那么以后谁还敢上疏言事呢?这不等于把耳朵眼睛蒙上,成为聋子瞎子吗?”宋仁宗听了才不追究。吴奎通达事理,应事敏捷,为官所至,吏不敢欺,豪猾畏敛,与包拯颇有相似之处。史书记载,其任开封府时,有一个姓孙的人靠放高利贷成为巨富,欠他利息的人甚至要用自己的财产和家中妇女来抵偿,吴奎将其治罪并发配边远之地,又徙其兄弟于淮闽,为地方铲除一害,任开封仅三个月,史称:“声闻赫然”。 
  宋神宗即位后,想重用王安石,吴奎说:“如果重用王安石,一定会紊乱纲纪。”后来又因为韩琦申冤与御史中丞王陶生怨,王陶告他阿附之罪,被出知青州。司马光劝说神宗说:“吴奎名望清重,如果为了王陶而贬黜吴奎,那么大臣们恐怕心中会不安而纷纷辞官。”神宗于是将其召回。 
  吴奎富有胆识,至和元年(1054)八月,吴奎奉命以起居舍人、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为契丹国母生辰使。当时契丹群臣正为他们的天子加称号,并要求吴奎也入宫庆贺。吴奎认为使臣自有使臣的职责,毋须参与庆贺的事,因此辞而不往。契丹国主敬畏他坚守节义,非常尊重他。 
  吴奎喜欢奖掖清廉刚正之人,这种人一旦被吴奎知道,就会极力举荐,如果不被采纳,也不会放弃。嘉佑六年(1061),吴奎担任秘阁试论考官,吴奎慧眼识才,取中苏轼、苏辙兄弟,苏轼后来作有《上吴内翰书》《贺吴副枢启》等。吴奎少时家甚贫,为官宽裕后,施钱二千万缗,在家乡买田设义庄,周济族党乡民。死后,家无余资,诸子都无房可住。《宋史》评价他“博学清重,君子人也”。宋代名臣韩琦《祭资政吴长文文》亦称赞他:“历代已往,如公几人?万世在后,公名永存。” 
  吴奎在密州时间短暂,据史料记载,皇佑三年(1051)十月出知密州,次年以起居舍人直集贤院,仍知密州,在任仅一任。按照北宋地方官员任职惯例,一任三年,吴奎当在皇佑六年(1054)离任密州,改任两浙转运使。由于年代湮远,吴奎的在密州的事迹今天大多难以考究。《宋史·吴奎传》《东都事略·吴奎传》以及北宋刘攽所撰的《吴奎墓志铭》,对吴奎在密州的事迹记载过于简单。乾隆《诸城县志》仅存吴奎撰写的《重修常山神祠记》一文。常山神祠位于诸城南二十里,是当地祈雨祭神的场所,因祈雨常常应验而得名。皇佑四年春夏,密州干旱无雨,吴奎甚为担忧,携密州衙署官员前往祈雨,三日内甘霖大作,密州士民欣喜若狂。吴奎感于常山神祠灵验,撰写了《重修常山神祠记》并立碑纪念。吴奎离任二十年后,苏轼任密州知州,遵循当地民风习俗,多次率属僚百姓赴常山祈雨,接连得到应验,心中大喜,于是又重修常山神祠。诸城原有吴太尉墓,有人以为即为吴奎墓。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前密州节度使吴太尉神道碑,碑仆地无一字,仅额有此十二字,字经三寸,正书,作三行。”墓址位于今天五莲县五台坟村南,石碑已埋入地下。但据北宋刘攽所撰的《吴奎墓志铭》记载,吴奎卒后随父葬于郓州东阿,今天东阿与平阴交界仍有吴奎墓。乾隆《诸城县志》记载的吴太尉墓应该不是吴奎之墓。 
  吴奎博文强记,曾任小吏二十余年,白天处理政务,夜晚读书不辍,自六经诸子史无不精通,其文章被当时大家称赞,与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皆有交往,诗文入选《全宋诗》《全宋文》。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还吴长文舍人诗卷》称赞他说:“今者逢吴侯,满腹贮经籍。喷吐五色霓,自可垂典册。”其后裔诗书传家,多有成就。其长子吴璟,有父风,官大理评事。次子吴環,官秘书省校书郎。三子吴琼,历任光禄丞、隰州通判,调知郢州,拜朝请大夫。其孙吴,亦工诗文。 (作者单位:高密市委宣传部)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