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柔韧有"俞":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人生

柔韧有"俞":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人生

2012-10-29 02:27:25 来源:综合
 俞敏洪最初的梦想来自高中时英语老师的引导。“任何年代,只要考上大学,就会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咱农村人最坚定的梦想就是死也要成为城里人。”英语老师一席掷地有声的话让俞敏洪至今记忆犹新,“我们班的同学全都参加了高考,没人放弃,即使没有考上大学,将来种地的时候,也会自豪地说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后来我热爱英语,和对这位老师的崇敬密切相关。”

 俞敏洪第一次高考败得很惨,英语33分;第二年高考,英语55分,依然名落孙山。第三年,偶然又必然,他终于考进北大。俞敏洪想通过三次高考的亲身经历说明两点:第一是“持之以恒、坚定执著”的重要,因为直面失败、不惮前行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是自身能力和愿景目标成正比,能力提高了,人生目标自然就提高了。

 高考成绩公布时,俞敏洪的分数超出北大录取分数线7分。当年是考后填志愿,俞敏洪下了很大决心也没敢填报北大,是老师替他在“第一志愿”一栏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很多分数比我高的人都没敢填报北京大学,我咬了咬牙,一狠心、一跺脚,报了。当时我也很担心不一定会被录取,结果北大还是录取了我。”俞敏洪是穿着打了补丁的白衣蓝裤挑着扁担大摇大摆走进北大的。

 俞敏洪一开始根本没想能够考进北大,师范类大专是他的最高目标,但高考分数上去了,就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地被时代的浩荡洪流裹挟进了北大。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失败和成功交织的滋味。

 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俞敏洪先是仰天大笑继而号啕大哭,那种神情简直就是“范进中举”的现代版。

 忆及高考往事,俞敏洪至今难以释怀:“如果当时没有坚持的话,也许我现在仍然只是一口土话、两脚带泥、满手老茧、满心凄凉的插秧农民。”俞敏洪清楚地记得,当时村里有个小伙子和他一样,高考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我跟他说一起再考一次,他母亲一脸忧愤地说:‘我家儿子不考了,找个女人结婚算了。’回到家我跟我妈说我再考一年,结果真的考上了”。

 两次高考落榜,是俞敏洪人生的第一场失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他得出两个结论: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不能停下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逆境,尽管痛苦,但是快乐。因为,它是陶铸优异者、淘汰竞争者的必然过程。

 俞敏洪平生第一次坐火车是在1980年,那一年他背起行囊去北大西语系报到。俞敏洪个人回忆,那些年,他疯狂地迷恋上了火车,车厢外车轮和铁轨撞击的强烈节奏,风声在车窗外呼啸而过,还有对面开来的火车那急促的凄厉嘶鸣,常常把他的思绪拉得悠远绵长。“火车从一个城市穿过,奔向另外一个城市,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就把自己的心留在了不同的风景里。”

 面容清癯,身形消瘦,留着一头“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的长发,俞敏洪在北大求学的5年,一点儿都不开心,也丝毫不浪漫。那5年,俞敏洪备受煎熬,屡受打击。他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走进北大校园的,上体育课时,老师从来不叫他的名字,通常都是吼一嗓子:“大补丁,来做个动作。”体育老师的话一出口,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臊得俞敏洪狼狈不堪、无地自容。

 俞敏洪的高考英语成绩并不差,被分到了A班,但是因为听说水平一般,一个月后便被贬到了C班。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要知道,C班里聚集的主要是那些语音语调及听力有障碍的同学。

 后来,俞敏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其他同学相比或许真的有差距。“那些同学平时看着学习也并不怎么认真,但一到期末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我每天学习时间都要比他们多两三个小时,但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在全班倒数几名。”为此,俞敏洪郁闷不已。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全班同学聚在一起开班会,性格腼腆的俞敏洪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进行自我介绍。新东方创业元老王强是俞敏洪所在班级的班长,他毫不留情地戏弄了俞敏洪一把:“哎,这位同学,我说你能不能不讲日语?”因为口音过于浓重,普通话极其不标准,同学们几乎听不懂俞敏洪在说什么。俞敏洪所在的班级共有50人,男生女生各一半。一开始,俞敏洪对“一比一”的性别比例特别兴奋,但没想到的是,班里的女生没一个正眼瞧他的。

 为什么没有一个女生喜欢俞敏洪?为什么北大求学的5年依然不自信?俞敏洪的自卑来自于一系列的暗示和打击。

 俞敏洪自己总结,北大求学期间造成他自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普通话、英语口语差,让他没有勇气参加各种公开活动,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形象不太好,满脸青春痘,那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俞敏洪得了肺结核,吃了很多药,导致血液浓度改变,直接反映就是脸上布满疮疤。

 这两个因素累加在一起,让俞敏洪一度极其自卑,看不起自己,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自信的人都会有许多自信的行为,比如,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对于自卑的俞敏洪来说,察言观色、谨小慎微,是其成长与进步的重要标志。18岁之前的俞敏洪并不自卑,因为在农村干活的他充满了热情,插秧、割稻子、割麦子这些农活,小小年纪的他干得又快又利索,如果不是考上了北大,他很可能会成为江阴最优秀的农民之一。北大改变了俞敏洪,在北大他收获了知识,也经受了不少的落寞以及太多的歧视。当然,所谓的歧视,多数时候是由于俞敏洪过于敏感假想出来的。

 考入北大的俞敏洪,压抑而憋闷,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北大的气氛与文化。北大求学期间,他一直是个沉默寡言、木讷呆板的旁观者,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甜美恋情、风花雪月,都跟他毫无关系。做惯了旁观者的俞敏洪,逐渐祛除了北大人常见的浮躁之气,做事情变得有分寸、有节制。

 然而,北大的5年,对俞敏洪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折磨,因为每天都要跟优秀的人比拼,比拼的结果是逼迫着自己成长。“也许超越不了周围那些出类拔萃的尖子生,但是你的成长是必然的。”

 当身边充满了比你优秀的同龄人,你该怎么办?俞敏洪面临两种选择:充满仇恨,恨不得把他们全部摧毁;或者,强迫自己向他们学习。很显然,俞敏洪选择了后者。在自卑的恣肆汪洋中,他看淡自己的弱点,看清自己的优点,对周遭的人与事更加敏锐、更加敏感。长期以来,俞敏洪就是这样的。

 北大求学的5年,俞敏洪练就了一门独门功夫:通过“阅读”别人的表情和语言,判断背后深藏的意义。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90%的情况下他都不会失误,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神、表情、言语,判断出对方在想什么,要干什么。这是俞敏洪为了克服自卑刻意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因为你敏感、自卑,不相信自己,你就会下意识地对别人的言行保持关注。后来,当我越来越发现周围的同学读书比我少,发表的意见远远不如我高明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建立起了自信。”如果你想赢,首先要战胜自己。俞敏洪的成功就在于把北大给他造成的强烈的自卑情结转化成了理性的自信。

 大学第一学期的一天,俞敏洪坐在床边对着秋意渐浓的窗外独自发呆、暗生惆怅。彼时的他,一方面因为普通话说不好,被人笑话,自尊心很受打击;另一方面,学习跟不上趟,感觉很吃力、很郁闷。看秋叶敲打窗棂,俞敏洪的心中充满感伤,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口气道:“我真的好想家,好想回到江阴农村。”

 同班同学周华刚好也在宿舍,他默默递给俞敏洪一个苹果:“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周华,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

 “我的愿望是将来拥有一辆保时捷汽车。”周华的回答让俞敏洪震惊不已,以至于不由自主地张大了嘴巴。

 自行车、保时捷,这就是两个北大学子最初的迥异梦想。

 北大求学期间,周华一直在持之以恒地背诵一本叫做《A Man Who Escaped》(《逃亡者》)的英语教材,成为班里口语最好的学生之一。俞敏洪后来开始疯狂背诵《新概念英语》,一定程度上正是受了周华的影响。

 20多年后,承受了痛苦的煎熬,经过艰苦的打拼,周华已成为澳大利亚最出色的华人企业家之一,周华个人传记的书名就叫《从自行车到宾利——一个北大学子的创富之路》。如今同样成为著名企业家的俞敏洪受邀为周华的传记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其实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由穷变富的过程,更不是富了以后告诉大家我富了。周华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敢于梦想、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大学的时候就存在,一直延续到今天。周华有一句话: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人生。他变了,我也变了,我们的长相除了变老一点,并没有改变太多,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是我们的大脑程序。”

 俞敏洪语录

 大学生活究竟应该怎样度过?我主张大学生们务必要做四件事:首先一定要学到必要的知识;其次要结交几个知己好友;再次,如果可能的话,体验一下爱情的青涩;最后,要为未来的出路早作谋划,作好准备。

 文章摘自 《柔韧有“俞”》 作者:张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