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与马耳山有关的一段“马耳菜”文字公案

与马耳山有关的一段“马耳菜”文字公案

2015-03-08 11:20:15 来源:诸城新闻网

    自从萧夫子《游马耳山》,尤其是苏东坡守密留下的众多有关马耳山的诗文,遂使马耳山之名不胫而走,传遍天下,成为文人墨客茶余饭后的谈资佐料。当然,围绕马耳山自然也就少不了文字公案,宋代著名的“马耳菜”案便是其中之一。

    “马耳菜”案的始作俑者是南宋光宗、宁宗年间的一位文人孙奕。孙奕字季昭,号履斋,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在笔记文盛行的风潮下,孙奕也著有一部笔记体文集《履斋示儿编》,该文集辩经传之同异,核文辞之是非,评诗、正字,绮谈人物,奇闻奥旨,无所不载,内容十分广泛。作者自己对其评价是“论焉而不尽,尽焉而不确,非敢以污当代英明之眼,姑以示之子孙耳,故名曰《示儿编》”。

    就在这部《示儿编》十三卷中,作者对苏东坡“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诗中的“马耳”二字,提出了自己的考证结果,认为马耳二字,原本指的是一株菜,而非一座山!

    为方便阅读,先将全文断句识读一下:

      马耳

        〔宋〕孙奕

    东坡雪夜诗曰:“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赵次公云:“马耳,山名”。窃谓天下之山,至低不下数丈,而止于寻丈者少。雪虽深,埋没山阜,未之有也!赵指为山,果何所据?殊不知雪夜王晋之与霍辩对谈,雪盈尺,王曰:“雪太深乎?”霍曰:“看北台马耳菜何如?”左右曰:“有两尖在。”坡盖用此。何赵未尝见是事而妄为是说?

    文弨案:马耳菜不著所引书名。马耳自当作山名,千岩俱缟,即是埋没。马耳之双尖矗然露见,即是未随埋没。孙公说诗何其固也!

    这段文字内容倒很浅显,翻译成白话,大意就是:苏东坡《雪夜》诗中有句:“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喜欢名人诗词批注的赵次公对这句诗有个注释:“马耳二字指山名”。

    实际上赵次公的注释是不对的。天下之山,最低也不会低于数丈,不满丈者更少。雪再大再深,也从来没有埋没整座山岭的事!赵次公指马耳为山,究竟依据的是什么?

    当时的情况是,大雪之夜,有位王晋之与另一位叫霍辩的对座吹牛,雪越下越大,已有一尺多深。王晋之道:“好大雪!积雪是不是太深了?”霍辨道:“雪深不深,看看北台上的马耳菜埋了没有,就知道了。”

    这时手下人立即去看了看,回道:“马耳菜还有两尖露在外面。”

    苏东坡写诗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故事。赵次公并不在现场,未眼见其事,怎么可以胡乱批评注释呢?

    最后面一段话是清代乾隆年间再版孙奕的《示儿编》时,卢文弨对孙奕上述观点的批评,不再赘述。

    如前所述,孙奕的《示儿编》由于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历代以来人们从百花齐放的角度,对其一再重刊,当然,对其中一些类似“马耳菜”这样的荒唐内容也在慎重考证的前提下进行了再注释,校正了其中的谬误,防止了以讹传讹。这些重刊、纠错、再注释,一直延伸到现在,而且还正在延伸到未来。

    经过了上千年的考证、再注释,现在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马耳二字,指的就是马耳山,而不可能是其他。至于“马耳菜”一说,已经成为文人之间的笑料。有人甚至考证:不管诸城本地,还是东坡帐下,历史上压根儿就没有王晋之与霍辩这样两个人,也根本就不存在王晋之与霍辩雪夜对谈这件事。所有这些,都完全出自孙奕的杜撰。

    尽管如此,人们也还是以宽容的态度,不断再刊、再读《履斋示儿编》,在分辨良莠的前提下,认真汲收着散在其中的众多闪光点。(刘兆砚)

《履斋示儿编》“马耳”片段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