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混子”浑语(上)

“混子”浑语(上)

2014-06-22 09:59:37 来源:诸城新闻网

张建平

  命运喜欢开玩笑,去年夏天,我这个少有名气的人,混进了中国作协会员的队伍,就像中了头彩一般。而在别人眼里,是否有钻营之嫌?反正,干饭吃多了会撑着,汗颜过后,清楚了自己只是个文坛“混子”,有时说一些浑话,来一番涂鸦,使人憋着的腮帮子,不那么轻易“噗哧”一下子,就算大功告成了。
    从小就做作家梦?是我这个愚笨的人,不敢承认的。幸运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家里父亲的藏书,如《屹立的群峰》、《封神演义》、《高玉宝》,淘换来的朝鲜长篇小说《在考验中》,外祖父柜子里的《三侠五义》、《小五义》、《小八义》等,一点一点地引起了我对文学的兴趣。父亲又是个“瞎话篓子”,从驻片蹲点大队回来,煤油灯下,滔滔不绝地演说着《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故事里的人物,故事里的事,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粒文学的种子,悄悄地撒在干渴贫瘠的土壤里,风雨过后,竟萌芽了。
    爱好,如一只施了法术的魔掌,能将人箍住。我参加学校的跳远比赛,在班上演唱李铁梅,早起挎粪筐捡拾粪便,和同学月下偷校园里的青苹果,夜晚到西河边捉萤火虫,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总忘不了,有空就打捞课外书。一旦到手,两眼放光,通宵也要读完。那阵子,收音机是稀罕物,没有报纸、电视可看,墙上挂个舌簧喇叭,一天三时播音,慢慢地,我成了忠实听众。在那些苦中有乐的日子,学习轻松,耽不了玩,重要的是,培养了喜欢读书的习惯,也逼着人有了思考。本来,人生的起跑线,有早有晚,无论抢头班车,搭末班车,只要路子准了,天份加汗水,一样到达目的地。不过,做任何事,没有兴趣这个前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文学与新闻,是一对兄弟。从上高中开始,我就与新闻结缘了。当时,校园教室平房旁边的水泥杆上,面朝南北,绑了两只高音喇叭,是县广播站的传播载体,定时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新闻节目,同时,每天播出十分钟的本县新闻。我对本县新闻听得入迷,忽然心血来潮,有了照葫芦画瓢的想法,手心痒痒,想写广播稿,为的是,在同学们面前,卖弄一番,也让漂亮的女生,刮目相看。事与愿违,贴着八分钱邮票的三篇稿子,泥牛入海无消息。我的后背,在同学眼眶子的戳击下,一阵阵冒虚汗,脸臊得不敢抬头面对老师。难忘那一天的早晨,我那篇只有百十字的“批林批孔”文章,被女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播出了。稍后,来到教室,喇叭的播音也停了,我看到了同学们齐刷刷射向我的目光。大概从那时起,我混了个“小才子”的雅称。
    下乡插队,是走上社会,迈向人生的第一步。1975年8月3日,我们这个有14名男女知青的小组,在县里派去的插队干部赵青年、纪永昌的带领下,在吕标公社大村大队社员们夹道欢迎的锣鼓声中,脸上带着不识愁滋味的笑容,在腾出来的原大队部院子里,安家落户了。
    那天,是大村大队的节日。一拨拨老少爷们,像闹洞房看新媳妇那样,喜滋滋地,从门里门外,望着,瞧着,观察着,一边嘀嘀咕咕,一边爆发出阵阵笑声。大队书记万克柱,大队长张焕芳,民兵连长李德铭,会计孙作光,妇女主任管秀兰,团支部书记张金平,贫协主任孙乐三,一起过来看望慰问。几个刚回大队的高中毕业生,和能说会道的男青年,也挤在屋里,站在床边,拉着我们的手,热情地问这问那。直到深夜,院子里才渐渐安静下来。被社员们真挚的感情所打动,我们的心里,热烘烘的,兴奋地一夜没合眼。那会儿,还不太懂得,在社员们眼里,知青的头上,是罩着一层光环的。
    大村大队虽然是高产穷队,但在全公社,是数得着的好村。事后得知,凡是安排知青下乡的,几乎都是当地条件较好的。
    在大村,我们享受着超社员待遇。男知青自然是生产队的劳力,女知青,则当了出纳、赤脚医生、保管员、育红班教师、民办教师等。
    我每天夹杂在第一生产队棒小伙子中间,推着独轮车送粪,挣十分工。不久,遭遇了“8,15”特大洪水,我们和社员们一起,迅速投入抗洪救灾。进入冬季,冒着大雪严寒,顶着风沙,又参加了小栗元水电站一带潍河的治理任务。一天三顿饭,吃在工地,玉米饼子冻得硬邦邦的,萝卜小豆腐落了一层细沙,牙碜得难以下咽。年轻人,对苦和累,并不十分计较。相反,沉默而单调的农村生活,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多忙多累,我坚持天天听广播,时时做有心人,重新萌生了写点东西的欲望。我这个人,自己也琢磨不透,下里巴人,乐意跟我套近乎。有几位社员,邀我去家里作客,在他们温热的炕上,摆着葱煎鸡蛋、花生米、黄尖子鱼、豆腐粉条等六盘菜,在明亮的电灯下,老婆孩子在炕下倾听,我和主人,把酒言谈甚欢,最后,主妇再端上猪肉水饺。这是当年农村待客的最高礼遇了。我常常回想,我一无所有,人家图个啥呢?后来虽混了个一官半职,可从来就没人求过我。最底层的农民,其实无所求,他们就是看着你顺眼,对撇子,老实人愿意交往实在人,心里面是无私的。
    插队时间不长,我就在青岛市知青办主办的上山下乡报纸上,发表了题为《做朝气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的文章,这是我第一篇变成铅字的稿件,正巧也是我18岁生日那天刊登的。收到样报,打开《农村大众》般大小的报纸,闻着淡淡的油墨香,内心有些激动。只可惜,那份报纸早就丢失了。之后,我又给县广播站投稿,在半年时间里,播出了四篇关于大村大队革命生产的报道,在全大队和全公社,产生了一定影响,人们开始知道,大村有个会写点东西的知青了。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王秀丽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