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真个是超然

真个是超然

——方永江
2023-09-05 09:37:25 来源:诸城新闻网
    周德宝摄

  1074年,对于苏轼和密州(今山东诸城)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这年的11月3日,苏轼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赴“蝗旱相仍,盗贼渐炽”“公私匮乏,民不堪命”的密州,出任他一生中首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此后的两年零一个月,跨过而立之年的门槛,迈往四十不惑的年华,苏轼不仅系好了历典八州的第一粒钮扣,而且是金钮扣,塑造了独树一帜的密州苏轼符号。
  超然高度
  因为苏轼,密州满月温情脉脉。
  苏轼密州任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民请命向神宗皇帝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这份奏状,条分缕析,切中肯綮,显示了苏轼超凡的政治眼光与杰出的治世才能。人们常说,苏轼是一位极具现代性的古人,今天看来,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依然具有时代价值。为政之要首在安民。当时,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是旱灾和盗患,尤以河北京东两路为甚。宋时的河北路,约当现今河北中南部(熙宁六年分为河北东、西两路);京东路,约当现今山东全境及江苏北部徐州等地(熙宁七年分为京东、西两路)。密州属京东东路。苏轼从历史的滚滚风烟中,淘漉出真金白银,直陈掌控河北、京东的重要,“自上世以来,为腹心根本之地,其与中原离合,常系社稷安危。”现实的情状却是“北方之民,流移相属,天灾谴告,甚于四方。”而朝廷是如何应对的呢?“今流离饥馑,议者不过欲散卖常平之粟,劝诱蓄积之家。盗贼纵横,议者不过欲增开告赏之门,申严缉捕之法。”全然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苏轼一针见血地指出,“皆未见其益也。”苏轼透彻把握社会动荡与天灾人祸之间的关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免除灾区百姓赋税;减免盐税;散财于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申严法令、区别对待,惩处凶残之党又劝人向善。苏轼雷厉风行、药到病除,短短四五个月时间,复现“密州风土事体皆佳”。
  盗患既除,灭蝗成为当务之急。苏轼在赴密州途中,已经洞见了密州蝗灾的严重。面对“农夫拱手但垂泪,人力区区固难御”的困境,苏轼没有退避三舍,而是责无旁贷、勇毅前行,及时据实向朝廷奏报实情,请求下拨救灾粮;迅速组织僚属,率领民众,采取焚烧和掘土掩埋的方法斩草除根。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积极投入灭蝗战斗,手和脚上满布厚茧。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灭蝗积极性,苏轼以工代赈,奖励捕蝗,捕蝗多的得粮就多。上下同心、其利断金,蝗灾得到有效狙击。
  当时,密州为宋朝边防要塞。除做好日常繁重的行政事务外,苏轼特别重视保境护民。他很早就认识到了军事准备之于宋王朝的重要性,提出了“教战守、定军制、训军旅、蓄材用、练军实、倡勇敢”等军事主张。居安思危、防患未然,面对强虏敢于亮剑、厉兵秣马只为山河无恙,其远见卓识超越了他同时代的许多人。1075年冬的密州出猎,苏轼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力透纸背: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从亲射虎到射天狼,气势如虹,一豪到底。自觉两宋三百二十年间,惟辛稼轩“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和岳武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可以相激越。这场沙场点兵,荡气回肠的不仅是词开豪放的格局和境界,更在于它所呈现的雄浑场境和苏轼的英雄气概、男儿本色、浩然正气。
  苏轼的文韬武略,使之勇于任事、敢于担责、精于制策、擅于决断、果于施行,达到了古之能臣良吏为官行政的新高度。
  苏轼万古,密州超然。
  超然高峰
  因为苏轼,密州明月蕴藉丰厚。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梦见已去世十年的爱妻王弗,写下了“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明月夜,短松冈”,密州夜空中流泻下的清辉,是洒向千里关山外的泪千行。天人永隔,还只能在梦中千里明月寄相思,其中的深创巨痛刻骨铭心,难怪后人要称之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1076年的中秋,苏轼与宾客相聚于超然台,欢饮达旦。大醉之后,思亲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口口相传的“水调歌头兼怀子由”。苏轼请郡东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辙时任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掌书记,他想俩弟兄靠得近些再近些。这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得无数人书画不尽、演绎不断,誉之为苏轼中秋词一出,“余词尽废”。
  爱情、亲情、友情、无尽的乡愁,是苏轼心目中恒久的诗和远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年生死两茫茫”,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同样脍炙人口、令人过目难忘。1076年12月上旬,苏轼被朝廷任命了新的职务。在离开密州之前,他最后一次登上超然台,远眺时隐时现于晚云之间寒烟乍起、归鸟翩跹的马耳九仙山,写下了: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苏轼的目光穿越千山万水,落在了千里万里之外孕奇蓄秀、崇仁尚义的故乡。母亲亲授以书的往事,历历在目。苏轼十岁的时候,程夫人教他读《汉书·范滂传》,为范滂的凛然气节感慨不已,侍立旁边的苏轼激动万分:“倘若我也要做范滂一样的人,母亲您会同意吗?”程夫人回答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在母亲言传身教下,苏轼从小就立下了“奋厉当世忠诚有为,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的宏愿,并且“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莫使匆匆云雨散”“莫忘使君歌笑处”两句,尤其动人心魄。苏轼的诗词文赋之所以受到普遍喜爱,根本就在于深沉、真挚的感情。密州两年零一个月,苏轼把故乡哺育他的高尚道德和美好情操发扬光大,把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深深地扎根于他为官行政、贬谪流放的大地之上、人民之中。以天下为己任,他乡即故乡。只有故乡,才会有这样的不舍,才会有如此深情款款的嘱咐。
  他在密州的创新创造、呕心沥血之作,使之成为一座光彩照人的文化高峰。
  密州夜、婵娟美,万古超然。
  超然高地
  因为苏轼,密州月亮生机盎然。
  1076年11月,苏轼将北魏时所建城台修复扩建。台是成了,何以名之?“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轼首先想到的就是请苏辙取名。苏辙成竹在胸,欣然命名“超然台”,并即兴作《超然台赋》,在序中阐述了其来历:“《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果然心有灵犀,苏轼眉欢眼笑,一气呵成《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这篇充满哲思的美文,其核心思想在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苏轼以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告诉世人,物质和精神是能够充分调适的,只要用平常心、赤子情来对待和认识事物,人是可以在物质世界中获得极大精神享受的。他同时期创作的《后杞菊赋》记载,苏轼仕宦十九年,家庭却日益贫困,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每天与属僚刘庭式沿着古城废圃,寻找气味苦涩的杞菊聊以度日,依然能够“扪腹而笑”。他的这种旷达乐观、潇洒自适的哲学思想在《宝绘堂记》中有了全新的表达:“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最终升华为《前赤壁赋》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后,无论生活怎样的狼狈不堪,苏轼都能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寓居僧舍、布衣疏食、随僧一餐的黄州,衣食渐窘、尊俎萧然、多病鲜欢的惠州,生活日窘、尽卖酒器、以供衣食的儋州,他总是满心欢喜,满目青翠:“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从39岁到41岁,年富力强、豪气干云,苏轼在密州的时候,生活和事业蒸蒸日上、未来可期,当此炙手可热、一言九鼎位置,不少人自我膨胀、自我迷失,但他却能我自岿然、低调内敛,从善如流、廉洁自律,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物质和欲望保持了充分的清醒、警惕和拒止,清欢自洽、行藏自由,为后世垒筑起一块思想高地。
  人生缘何快乐多,爱上苏轼笑呵呵。对苏轼的敬仰,对密州的向往,那是由衷的。密州苏轼,真个是万古超然!
  (作者系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岳娜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