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新闻 > 国内 > 社会 > 《票证里的中国》:方寸之间感受中国巨变

《票证里的中国》:方寸之间感受中国巨变

2020-07-10 15:22:58 来源:诸城新闻网

  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票证,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日常生活的缩影。一张小小的方寸纸片,承载着那个年代的真实记忆。《票证里的中国》是已故收藏家李三台的呕心之作,他以“痴迷票证”而闻名业界,书中精选了他数十年间收藏的3000多枚珍贵票证。浏览其间,可以让我们重温那段特殊历史,回眸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感受中国民生建设发生的巨大变化。

  民以食为天,在种类繁多的票证中,数量最多的自然是粮票。那时,凭票吃粮是生活常态,否则有钱也未必能吃上饭,在外出行的旅客也要备好“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书中收录的粮票,既有全国通用粮票,也有各省市发行的地方粮票;既有十斤的,也有一两的;既有杂粮票,也有豆制品、婴儿奶粉票。三年困难时期,在某些特别艰苦的地区,每人每天甚至只有二两口粮,吃顿饱饭实在是一种奢望。饥饿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让人得上水肿病,“水肿病营养物资供应券”的出现,令人唏嘘。
  与人们对粮票饱腹感的渴望不同,肉票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似乎更等同对过年的期盼。在李三台老人收藏的肉票中,除了标明重量的普通肉票,杂碎、内脏、脂肪,甚至骨头都有特定的票据。鸡鸭鹅、鱼虾蟹等物品,也需要持有票证才能买到。老人、华侨、军人等特殊人群购买肉制品,还有相对应的票证,比如“老人购肉票”“华侨肉类供应证”“军用肉票”等。书中还收录了为数不少的微量票证,所谓“微量”,是指票面显示的物品重量实在是微乎其微。比如,半两油条票、三钱鱼票、一钱油票等等,当年物质匮乏程度可见一斑。
  和“少食”相伴的,往往是“缺衣”。衣裤鞋帽虽然也可凭票购买,但受经济所限,老百姓更多的是拿着布票扯几尺布,自己缝制衣服。布票是珍贵的,大人往往不舍得使用,直到年底才给孩子弄上一套新衣,家中孩子多的话,基本都是哥哥穿小了给弟弟,衣服烂了缝缝补补再穿一年。布票的单位一般从1寸到10尺,它是购物的凭证,不许买卖流通。在有些地方,根据不同的用布需求,还会进行特殊分配,比如家中娶妻给“结婚布票”,添丁给“生育棉券”,老人故去给“死亡棉券”等。
  除了吃的穿的,日用品也是唯票供应。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这些大物件自不用说,就连卫生纸、肥皂、洗脚盆也都有各自的购买票证。在那个家家户户晚上点煤油灯的年代,倘若孩子一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灯罩,非得挨一顿揍不可,因为买灯罩不仅要花钱,还得有“灯罩票”才行。去街上理发也得随钱附票,而且一定要看清楚票面,因为“理发”与“理发(光头)”是有区别的,否则只能理个光头回家。
  在农村,用于农业用品的票证那就更多了,比如十字镐票、锄头票、棕皮蓑衣证、二两半化肥票等,不一而足。对于“清尿票”“大粪票”“人粪、猪粪票”这种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票据,在当时却是再平常不过了。农业增产离不开肥料,在化肥还很稀有的情况下,人畜粪便成了绝佳选择。书中收录的“代耕工分票”“蔬菜工分票”“牧牛工分票”,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工分高低与口粮多少直接挂钩,一张不起眼的薄薄纸片,往往关乎着一家人的饭碗。
  如今,票证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博物馆里的藏品。如今的中国也早已没有了贫困的模样,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时代,透过《票证里的中国》一书,我们可以沉下心来回顾那段沉重的历史,苦难本身并不伟大,伟大的是中华儿女不畏苦难,与苦难奋力抗争,并最终战胜苦难的光辉历程。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知晓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