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尽管已从“人防”上升为“机防”,从“武装到皮带”晋级为“武装到牙齿”,尽管已经实现了360度考场视频监控、无线电信号监测“无盲区”,但考试作弊、高考舞弊仍然难以根治。而且,一些地区竟然出现了团伙作弊、包庇作弊、老师参与作弊等严重损害教育和法律尊严的恶劣行为。
为什么会这样?当依靠技术手段已经无法从根本上阻止高考舞弊现象的发生,当舞弊与反舞弊之间已经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智慧与科技水平的比拼,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一个调查发人深省。作弊考生为A,辅助作弊的考生为B,举报作弊者为C,监考教师为D。调查显示,学生对作弊者A的态度多数持反对态度,但对于辅助作弊者B的态度则趋于无所谓和并不反感。更耐人寻味的是受调查学生对于举报作弊者C和监考教师D的态度。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于举报作弊者C持否定态度,甚至在调查过程中,当调查人员提及C的角色时,引来了被调查者的哄堂大笑,而对于监考教师D,被调查者并不反感D的监管失效行为,甚至表示“无所谓”。
一些学生将帮助他人作弊视为积极行为,作弊与辅助作弊形成了“团结效应”,多数学生对监管不力表示无所谓,并对“揭发行为”持否定态度。如此调查结果不能不说明,在许多年轻人心中,诚信观念淡薄,道德底线已被漠视。
是的,当代中国处于深刻而迅速的社会转型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对个人利益的渴望高于一切,于是,传统美德受到践踏,甚至被抛弃。体现于高考中,就是时有发生的舞弊行为,并从个人行为,逐渐演化为群体性行为,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形态和道德标准的扭曲与异化。
从这个角度看,仅用科技手段反舞弊是“标”,从根本上建立一种诚信制度,让不作弊、反对作弊、揭发作弊行为从制度约束上升为主体自觉,才是“本”。
高考真的是一场综合的考试,考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是道德水准。清楚地记得,2009年吉林松原高考舞弊事件发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当地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应聘,以及当地政府的形象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考风,于个人,于一个地区,虽然不是一荣俱荣,但却真的是一损俱损。考风一旦坏了,教风、民风均会受到质疑和影响,个中损失,不可估量。
诚信是一条“红线”,不应也不能逾越。在高考这件人生大事上,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