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漫谈书法

漫谈书法

2018-04-20 09:32:22 来源:诸城新闻网

许传良

  第一个话题:书法是什么。

  不管一个人的学问基础如何,如果真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没有固定答案,大家可能会想到:书法是一门技术,书法属于一门艺术,书法是国学,书法是文化,甚至有人还认为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等等。历代书家与理论家,不管是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于右任、林散之,等等,都没有见诸文字给书法下一定义,为什么?因为书法这门艺术博大精深,玄之又玄。也有当代理论家试提出以下定义,书法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的汉字呈现出来带来审美愉悦的一门艺术,但越是定义一个概念,越容易把这个概念定型化,外延封闭,那么它的含义也就固定在了一个框框之内,反而不便于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实际上,对于书法艺术,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今天我在此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社会上包括部分媒体中,出现了模糊了书法与非书法界限的现象,甚至对俗字顶礼膜拜,各种书体也良莠不分,本着不同动机,“书法大家、书法大师、旷世精品”等称谓不绝如耳,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而若真弄明白的书法是什么,也不是我辈能解决了的课题,但是我们可以擦亮一双慧眼,弄明白什么不是书法,或者说什么不一定是书法,在此试举两个误区:

  一是凡是毛笔字就是书法。记得前几年与朋友交流过关于什么是书法的话题,他当时提出一点观点“书法就是写字”,这个观点当时我也没有反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要把书法弄成花枝招展,甚至故弄玄虚。书法艺术的本质不能脱离了自然书法常态,从这个道理来说,书法就是写字,没错。当然,作为一个观点,对于书法的理解,如果仅仅是用毛笔写字,也还真不一定就成为书法,就这个问题,现实中,大家应该看到,近些年来,好多门面、企业等会客厅场所,悬挂了不少毛笔字,且几乎随处可见,但是,仔细看来,好多不讲究笔墨,不讲究章法,甚至文辞低俗,大煞风景。这些所谓的作品,堂而皇之地挂在主要场合,确实给一个企业或者说一处待人接物的公共场所减了不少分。有时碰到这场情况,问问缘由,说是朋友装裱好后送来的祝贺礼品,于是就悬之于壁。以书会友,人之常情,但毕竟书法是高雅艺术,毕竟以书法水平为根本,不能以为裱起来就是书法,不能以为毛笔字就是书法。

  还有一种观点,书法就是颜、柳、欧、赵,这也是有些人视野不开拓所致,颜、柳、欧、赵,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是历代公认的楷书四大家,学习它肯定会有益,但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随着经济发展,信息便捷,各种书法资源浩如烟海,都有魅力所在,应该说优美与壮美等同样有着审美接受力,凡是能够体现创作主体情性,合乎书写规范,并能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都可欣赏,都有学习借鉴处,那种只知颜柳欧赵的看法早已过时了。

  这里涉及到了书法艺术水准的高低,在此,我想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从专业角度来看,时下较为普便认可的评价是何级书协会员,最高的两级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简称省书协会员和中国书协会员。目前申报的条件是,如果是书法创作方向,必须至少参加由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两次专业性展览,方可申报批准为省级书协会员。而若想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必须参加两次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展览。一般来说,国家级会员的创作实力高于省级会员,这是大家应该了解的书法界专业认可标准。总而言之,欣赏书法艺术,最终还要落实到每一件作品来衡量,真正成为中国书协会员,这是一种对专业高度的认可。评判鉴赏一件作品,对于大家来说,努力提高书法艺术鉴赏力还是基础之课。

  第二个话题: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与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将书法艺术比喻成为传统文化的缆绳,从某种程度上讲,随着部分传统文化要素的丢失与遗弃。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书法确实在继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缆绳”一词又似乎含有“抓手”的含义,也就是说,如果大家喜好书法艺术,如果真正走进了书法这门艺术的领地,或许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已不遥远。

  书法传承到今天,近百年来,受到过三次冲击,一次是“五四”时期,西学东渐,有学者曾提出“汉字落后论”,主张废除汉字,并实行拼音化,甚至极端的以为,“汉字不灭,中国灭亡”等,如鲁迅、钱玄同、胡适等,都对汉字持有偏见,但书法在整个国民时期,却是大家林立,他们的诗词、文稿以及一切笔迹所蕴含的文化厚度,至今让人心向往之。第二次危机与冲击,是文革期间,十年期间,书法艺术几乎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未得到大力弘扬。第三次冲击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电脑的运用与普及,无纸化办公等使众多书写汉字的场境发生的改变,而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游戏等产生的负面作用依然存在,提笔忘字几乎在任何一个年轻人人身上都能发生,确实值得反思。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之后,书法中人,用他们当时的说法,终于在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众家林立的背景下有了自己的家,全国书坛为之振奋,并且书法事业随着壮大,硕果累累,略举几例:一是书法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全国现有中国书协会员一万五千人以上,加之省级会员,估计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员超过百万人。我市的创作队伍,到今年为止,省级书协会员已达31人,中国会员9人,又有2人具备中国书协会员条件,二人具备省级会员条件。二是书法教育蓬勃发展,自首都师范大学欧阳中石开办书法硕士、博士教育以来,全国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系列的书法教育。三是书法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四是全国性质的书法展览如火如荼,大型全国书法展已经举办十一届,兰亭奖已举办第六届,另外还有楷书展、草书展、册页展、楹联展、妇女展等各种形式的单项展,共主办70余次。就诸城而言,全市范围的书画展,每年至少五次以上,每次展出近百件作品等。每次展览都能见证出诸城书法创作的繁荣与发展。可以说当代文化事业发展,书法普及与创作提升,成为一个重要工程而逐渐引起全国上下重视,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书法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提升,近日有一个微信标题就是:“书法课比语数英排在更重要位置”,大家可以搜寻阅读一下,值得关注。等等。在此背景下,如果在座的各位同道,天天亲近笔墨纸砚,临临帖,爱好书法,必会成为时代文化教育发展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应该说,就我们能亲身感受到的当代书法作品,不外乎以下场境,一是展览场馆,这是书法艺术深入千家万户的主阵地,很多精品大作都通过展览得到推广。二是居室环境,这是书法艺术能够发挥悦目赏心提升大众审美素养的常态所在,可以说,没有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会客室不喜欢张挂字画,这本身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有了高大、宽敞、雅致的空间,品茶之余,交流谈天,再仔细欣赏一件件书画佳作,从来就是文人雅聚的重要内容。三是当代各种媒体为书法艺术的宏扬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刊、电视、微信等各种新媒体积极运用,也是人们接近书法的重要形式。可以说,书法艺术在当代的生存土壤非常广大与深厚,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艺术创作成果更加丰硕,书法事业、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以及书法进学校进课堂,必会蔚然成风。

  第三个话题:当代书法审美的变化。

  书法的审美,古今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人是案上观,多放在书案上欣赏;今人多是壁上观,多是在展厅里观赏书法作品。因此,明清以前书家作品多是小字,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等,今人在展厅里就常见大字作品、大幅作品。去年我被邀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翰墨传承(2016)·当代书法邀请展,全国共50位书家,每人三件作品,都要求是六尺作品,即高度达到180厘米,加上精雅的装裱,所有的作品都有着很好的展览效果,至今记忆犹新。近日中国书协主办的“民族脊梁”全国书法大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每件作品都要求是丈二宣纸高度,即350厘米,在高大的场馆之内,近百件巨幅作品集中展示,这在当代是第一次,更是前所未有,引起书坛内外的轰动,应该说,这样的欣赏方式与古人有了很大不同。另外,古人重在品,今人重在看。品就是一种品味、体味的慢过程,看则往往走马观花,来不及细细品味,也就往往难以走心。

  对于古人书法如何赏析,不妨以王羲之的书法为例,古人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高度评价,这就是一种形象的感悟,你可理解为一种动态,一种姿态,也可理解为一种优雅,一种大气,也可理解为天然的从容,总而言之,见到此语,你会从各方而产生联想,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并且循着这个话语让观者试图走近每一个点画,实际上这就是古人的那种由悦目到赏心的过程,也是由气象、韵味、境界与具体细节相结构,经典中的每一个法帖,甚至每一个局部都会引我们走向深化而受其感染。

  时代在进步,当代书法因为展厅文化的改变而使书法作品的欣赏或者说审美的一些环节有些变化,一是当代展览的优秀作品,是从众多参与作者数万年作品中遴选评比的结果,因为固然存在着评委的共同评判,但毕竟还取决于竞争或者说比赛性质的一些特点制约,比如当评委们看惯了众多行草书作者,在频繁或上或下的挑选中,忽然发现一件大楷作品,眼睛毕竟会忘掉审美疲劳为之一亮或许在此情境下,此作品就极有可能留下而不被淘汰。具体而言,当下书法作品的欣赏应该首先了解这些背景,同时还有与古人相比的新变化:诸如作品尺幅的增大,用纸材料的考究,作品形式的新奇,印章在其中的穿插与运用。展览现场环境的布置以及各种体的拓展等,都有不同变化,虽然不能完全确定是进步还是发展,至少这些变化给当代书法创作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从理论上来说,书法的审美,本来就具有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诸如雄浑与粗旷,婉约与清丽等审美词汇,实在难以用语言仔细区分,这是模糊性所在,而且书法审美的不确定性尤其突出。正如我们欣赏一支曲子,或许初听不入耳,细细欣赏,反而渐渐觉其大美。有些时候,审美反差很大,正如清代书法理论家陈玠在《书法偶集》所言:“大凡书之容易入目者,熟视必不佳,其沉着者,反难入目,久玩乃出。”意思就是对于书法作品的欣赏,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论沉着者,还是流丽者,都需要久久玩赏,细细品味,才能赏其真谛。

当然,书法欣赏的接受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举一个史例,初唐书家欧阳询,见到晋代索靖的原碑,他的行为表现如何呢,用《书林纪事》中的记载就是:“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从这个历史片段可以得出,书法欣赏(或曰审美)的实践过程,并非片刻就能深入切近,多次反复之后,方得其三味。因此,对于一般观众而言,更应好帖、好字不厌百回读。

  第四个话题,如何切近书法融入当下,融入生活。

  以上谈了那么多,或许重在观念上的改变与提升,结合大家的实际,从实际出发,到底如何才能切近书法这门艺术,如何能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此,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一是重在感悟所见。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凡是书法佳作,从历代经典到当代书坛获奖作品,都是先入眼再去用心感受之。俗话说,目击道存,随着诸位工作特点与环境的变化,随时都会有好字经眼,因此不论风景名胜中的碑刻匾额,博物馆中的历代名家书画展,都尽量不要错过学习良机,因为只有看得多,才能有所凭藉,有所感悟,有所甄别。另外,对于时下书坛一些好的书法作品,亦可试着深入解读,以不断提高判断力,应该说,对书法艺术的慢慢体会,就是对文化的逐渐渗透,也可以说就是人生的一种充实,充实之谓美。(待续)

  (作者系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书协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于蕊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