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视野 > 茂腔:莫让她成为一种记忆

茂腔:莫让她成为一种记忆

2016-10-16 15:55:56 来源:诸城新闻网

刘旭旭

  老人节前夕,诸城日出东方慈善义工团的义工为贾悦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茂腔《小姑贤》。   王玮摄


  茂腔最初形成于诸城,早期叫茂肘鼓,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普遍流行于诸城、胶州、高密地区,成为当地百姓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唱茂腔,听茂腔,更是老诸城人的一种习惯,而对于今天的诸城人来说,这样的场景正在演变成一种过去式。作为一个八五后的年轻人,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茂腔艺术远离日常的颓势。精彩的演出变得越来越少,即便经典剧目上演,五十岁以下的“年轻”观众也愈发变少。因为工作需要,我曾访谈过很多茂腔老艺人,茂腔兴盛时代也许只能从他们口述中寻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河配》在诸城礼堂上演时,每天连演三场,不曾削减市民对它的热爱;一票难求,演出结束,竟能拾获几只因忘我观戏而被挤掉的鞋子。与往日的辉煌相比,现在诸城茂腔更像是一位沉睡不醒的老太,她曾经的貌美正在演变成一种深刻而惋惜的记忆。
  作为地方戏,茂腔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解放前,诸城周边有很多家庭戏班,七八个人就可凑成一台戏,婚丧嫁娶、重要的节庆,茂腔班社都会收到郑重的邀请,每年的春节更是茂腔班社演出的大头。在过去,人们也期盼着赶庙会,有钱的、没钱的,拥挤在人群中,朝圣的路上遇到演戏,理所当然地歇一次脚,过上一把听戏的瘾。如果赶庙会的人错过了听戏,在求神拜仙的人群中便会多了几分失落和惆怅的情绪。而对于一些年轻农妇来讲,茂腔不仅是民俗仪式的重要内容,更是烙印在她们生活记忆里的一抹情思。不仅如此,她们还能从茂腔戏里寻得很多被精心隐藏的劝世道理,婆媳和顺、儿女孝道在茂腔艺人的一叹一息、一哭一笑中得以传达和阐释,让这些目不识丁的村妇对此深信不疑、深受感染,成就了诸城茂腔“栓老婆橛子”的一世美名。
  解放后,茂肘鼓改名为茂腔,诸城县成立了专业的茂腔剧团,乡下遍地都是业余剧团,文化部门也经常开展茂腔调演,茂腔进入了一个红火的时期,现在这些年老的观众正是那个年代培养的。逢年过节,每逢大事,搭台子唱茂腔,成为群众的一种期盼。对于沉闷的乡村来讲,茂腔戏班给村民带来了热闹和活力。一个村子搭台,往往能吸引方圆十里的人们步行前来看戏,而这样的演出往往被安排在冬季,北方的天寒地冻不会挡住群众观戏的热情反而增加了许多生气。在冬日深沉的夜色中,黑暗包裹着村头戏台上的灯火,远远望去忽闪忽明,戏看久了,脚冻麻了,有的人便顺手摘下头上的棉帽,套到脚上取暖。有时,在镇上求学的学生,晚自习放学归家,正好赶上村里演戏,年少的他们听到了熟悉的锣鼓声响,就叫喧着骑车飞奔戏台,冲到台前却哑然而止,都闭上了嘴巴,安静的脸庞上写满了敬畏。在那个年代,群众有看戏的热情,戏台上有演戏的激情。有时,居住在乡下的农人,看了来村里演出的茂腔,仍觉得不过瘾,没过几天,意犹未尽的人便又拎着萝卜进了城,卖了萝卜,理个发、洗个澡,然后畅畅快快地看一场茂腔戏,给辛苦劳作一年的自己一个最好的犒赏。诸城人爱看茂腔,大约是因为精神生活的贫乏,茂腔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也可能是他们暗地里发现了茂腔与日常生活存在的联系,戏进了人生,人生也多戏。
  时代渐变,新社会创造了很多新东西,茂腔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面临着传承危机。演出的场合变少了,看戏的人群也缩小了,但在诸城仍保留着演茂腔的传统,只是演茂腔和看茂腔的人都变老了。在今年消夏广场演出中,诸城市就组织了一场由市文化馆茂腔培训班演员排演的茂腔《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切准备就绪,在演员登台前,广场上早已经围满了群众,这是近几年来茂腔演出少有的景象,大概是这些人早已获知本次演出的主角是曾经红极诸城的名角李树梅吧。但环顾四周,五十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凤毛麟角,当然演出的主角也不再年轻,七十多岁的李老也早已隐于幕后义务教授学徒,多年不再登台了,虽然她的学生相对“年轻”但也都已年过半百。好演员老去了,青黄不接。对于很多业余戏班来讲,一台好戏都找不到年轻的演员,年老的演员演戏里的年轻人,身形步伐,一腔一调,用茂腔演员自己的话说,多了许多尴尬和别扭。演的不好,听到人也少,即使听的人不少,听进去的人也不多,茂腔失去了当年的气势。
  分析茂腔出现的危机,与传承的断代相比,茂腔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再占有重要位置,年轻观众表现出对茂腔衰微的麻木和不屑,使文化部门对茂腔的保护看起来像是一种临终关怀。做为农耕时代的产物,茂腔的诞生、发展和繁荣都与农业文明发生着密切的关联,时过境迁,茂腔生存的土壤正在改变,庙会中戏班的有无变得无所谓,婚丧嫁娶的习俗由繁变简了,再也没人请茂腔艺人助兴……但这并不能说明曾经作为民间文化根脉的茂腔已变成了可随意丢弃的老物件。在非遗保护运动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对茂腔的热爱和崇敬仍要继续,除了艺人们要传承微弱的薪火之外,利用各种方式来唤醒年轻人对茂腔的喜爱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诸城市文化馆)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杰欣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