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描写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王官庄战斗生活的《苦菜花》,塑造了一群令人敬佩的抗战英雄,尤其是母亲冯大娘、女儿娟子、八路军女战士星梅等,成为经典的女性形象。
这部由著名作家冯德英在23岁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自1958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畅销超千万册,是名副其实的“常青”文学经典。
“吃苦受罪心里甜,苦菜花儿万年香。”《苦菜花》所传递的民族气节,塑造的英雄品格,如今依然迸发着光辉。
作家写亲身抗战经历
铸就文学史经典母亲形象
“秋天了。漫山遍野发了黄,是收割庄稼的时节了。今年的雨水频,这是山地最喜欢的。谷子被饱满坚实的大穗儿压弯了腰,随着微风,一起一伏地荡漾着。庄稼长得真好啊!可是,人们的心里像铅块一样重。因为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常出来胡作非为,除了地租田赋之外,又加上了什么‘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
长篇小说《苦菜花》的开头以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山东胶东地区秋收的美景,也写出了穷苦百姓在侵华日军罪行下的沉重生活境况。这种背景下,贫穷百姓的悲惨生活可想而知。
冯德英表示,《苦菜花》基本上是以真实确切的素材写成,有不少情节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大部分人物都确有其人。小说所描绘的胶东地区的抗日斗争,也是冯德英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他说:“我得天独厚地有幸生长在那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耳濡目染的英雄人民的可歌可泣的业绩,为我储存了一个开发不完的高尚品德、优美情感、善良性格、坚贞不屈精神的宝藏,使我的创作激情和原料,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源泉。”
冯德英1935年出生于山东乳山一个贫苦的、受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家庭。受母亲的影响,他6岁进入抗战小学,9岁当儿童团长,开始积极参与抗日行动,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苦菜花》能成功塑造一位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是因这样的母亲就生活在作者身边。冯德英的母亲积极支持儿女参加革命,也深深爱戴根据地的八路军战士。一位女八路军伤员住在冯德英家中,母亲将家里的食物全部拿出来,助女伤员养伤,可自己三岁的孩子却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母亲于1946年春天因过度操劳病逝,成为冯德英永远的眷念。他曾深情回忆:“母亲支前,家里老住着女干部、女八路,都住满了。打从我懂事的第一天起,耳濡目染的便是战争的血与火、爱与恨的较量。”“我从小和母亲形影相依,她的行为,她的眼泪,她的欢笑……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1950年左右,在部队通信学校学习和上文化补习班时,冯德英读到作家柯蓝的抗战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受到启发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冯德英曾沉痛地表示,自己有幸在战争年代活了下来,所以可以自豪地去颂扬自己的伟大母亲,可邻居老人的两个儿子都牺牲了,又有谁知道她为中国革命所作的默默贡献呢,他写《苦菜花》不仅写自己的家庭,也写无数家庭为了革命而无私奉献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冯德英1952年开始写作《苦菜花》的雏形作品《母亲》,1955年正式开始《苦菜花》的创作。1958年《苦菜花》出版时,冯德英才23岁。作品出版后,好评如潮,有媒体盛赞冯德英“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在人民解放军中,却有着很多威武文雅的军官,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还要著书立说,这不算什么奇事,二十三岁的排长冯德英只是若干实例中的一个。”
《苦菜花》不同于一般的抗日题材小说,它将革命斗争、阶级斗争、家族叙事、人性伦常等融合,打开抗战英雄叙事的视野,而小说中对爱情、人性欲望的描述,对母亲深情、不同阶层身份男女的爱情、阶级友情的细腻呈现,也让其带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小说既有抗战前线血与火的残酷杀敌,也有柔美旖旎的乡村浪漫情事,是抗战斗争的烽火史诗,也是洞悉复杂人性本质的文学杰作。
著名作家莫言在散文《漫谈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描写》中,用了很大篇幅详细分析《苦菜花》融入娟子与姜永泉、德强与杏莉、花子与老起、王长锁与杏莉妈妈等多组爱情描写的独特性。莫言认为,十七年文学中对爱情的描写最为成功、最少迂腐气的是《苦菜花》。
从电影到吕剧
《苦菜花》令几代人难忘
《苦菜花》出版后不断地被社会各界推崇,被列入各种读书运动的推荐书目、入选各种选本,各个时间节点都成为重要的红色经典读物。50多年来,《苦菜花》与姐妹篇《迎春花》《山菊花》多次再版发行超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影响了几代人。这部小说也通过跨越几十年的不断影视化、戏剧化改编奠定其经典地位。
1965年上映的电影《苦菜花》由李昂执导,冯德英编剧,曲云、袁霞、杨雅琴等主演。电影在改编上更加侧重于对伟大母亲冯大娘的塑造。
电影《苦菜花》历经波折,用时多年不断修改、打磨剧本才最终搬上银幕。对于批评界提出的小说中“母亲只停留在一个革命同情者的水平,限制了母亲性格的更深广发展”“母亲的性格写得不突出”等建议,冯德英在创作电影剧本时,对小说人物关系进行提炼,用典型情节突出母亲的成长,剧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塑造这位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
电影中母亲的扮演者曲云,星梅的扮演者袁霞,娟子的扮演者杨雅琴等都是山东人,她们通过体验生活、结合自身经历等方式,深入了解胶东抗日根据地日常作战情况,塑造了银幕上的经典女性群像。曲云是胶东人,就生长在影片《苦菜花》所描写的地区,从小和父母一块上山挖苦菜,苦菜团子、苦菜粥把她养大,她永远记得那苦涩的味道。“1942年反扫荡时,我们村的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小说中乡亲们受日本鬼子的残害,以及与鬼子作斗争的经历。苦难的岁月,艰苦的斗争,坚强不屈的人民!我热爱胶东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热爱那些亲切而又可敬的人们。”
1996年首演的大型现代吕剧《苦菜花》,由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演出,以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再塑经典故事。
郎咸芬曾表示,在戏剧电视剧《苦菜花》中饰演冯大娘是她当时的一个新课题,冯大娘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贤德善良,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倒在血泊之中,残酷的现实逼迫这个朴实善良的妇女瞪着充满仇恨的眼睛,迎着强盗们带血的刀勇敢地走向前,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舍生取义的高尚品德。
对于《苦菜花》的影视化一直在持续,2005年、2019年两个版本电视剧播出。演员陈小艺主演的2005版《苦菜花》,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增补,是比较商业化的抗战题材剧。
如今,以《苦菜花》为首的“三花”系列作品,仍被不断出版,被一代代读者阅读。冯德英作为文学鲁军的重要代表性作家,于2007年被授予“山东省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位于乳山的冯德英文学馆于2008年开馆后,以学习和研究冯德英作品、组织相关学术研讨交流,以及普及冯德英作品阅读等为目的,不断弘扬传播其作品。他笔下流淌着的故乡的情感,他记录的故乡人淳朴善良的品质,仍在被不断传颂。
描写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王官庄战斗生活的《苦菜花》,塑造了一群令人敬佩的抗战英雄,尤其是母亲冯大娘、女儿娟子、八路军女战士星梅等,成为经典的女性形象。
这部由著名作家冯德英在23岁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自1958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畅销超千万册,是名副其实的“常青”文学经典。
“吃苦受罪心里甜,苦菜花儿万年香。”《苦菜花》所传递的民族气节,塑造的英雄品格,如今依然迸发着光辉。
作家写亲身抗战经历
铸就文学史经典母亲形象
“秋天了。漫山遍野发了黄,是收割庄稼的时节了。今年的雨水频,这是山地最喜欢的。谷子被饱满坚实的大穗儿压弯了腰,随着微风,一起一伏地荡漾着。庄稼长得真好啊!可是,人们的心里像铅块一样重。因为日本鬼子占了县城,汉奸、特务、伪保安队经常出来胡作非为,除了地租田赋之外,又加上了什么‘维持费’‘保安粮’等苛捐杂税,日子越过越难了!”
长篇小说《苦菜花》的开头以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山东胶东地区秋收的美景,也写出了穷苦百姓在侵华日军罪行下的沉重生活境况。这种背景下,贫穷百姓的悲惨生活可想而知。
冯德英表示,《苦菜花》基本上是以真实确切的素材写成,有不少情节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大部分人物都确有其人。小说所描绘的胶东地区的抗日斗争,也是冯德英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他说:“我得天独厚地有幸生长在那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耳濡目染的英雄人民的可歌可泣的业绩,为我储存了一个开发不完的高尚品德、优美情感、善良性格、坚贞不屈精神的宝藏,使我的创作激情和原料,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源泉。”
冯德英1935年出生于山东乳山一个贫苦的、受地主阶级压迫的农民家庭。受母亲的影响,他6岁进入抗战小学,9岁当儿童团长,开始积极参与抗日行动,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苦菜花》能成功塑造一位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是因这样的母亲就生活在作者身边。冯德英的母亲积极支持儿女参加革命,也深深爱戴根据地的八路军战士。一位女八路军伤员住在冯德英家中,母亲将家里的食物全部拿出来,助女伤员养伤,可自己三岁的孩子却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母亲于1946年春天因过度操劳病逝,成为冯德英永远的眷念。他曾深情回忆:“母亲支前,家里老住着女干部、女八路,都住满了。打从我懂事的第一天起,耳濡目染的便是战争的血与火、爱与恨的较量。”“我从小和母亲形影相依,她的行为,她的眼泪,她的欢笑……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1950年左右,在部队通信学校学习和上文化补习班时,冯德英读到作家柯蓝的抗战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受到启发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冯德英曾沉痛地表示,自己有幸在战争年代活了下来,所以可以自豪地去颂扬自己的伟大母亲,可邻居老人的两个儿子都牺牲了,又有谁知道她为中国革命所作的默默贡献呢,他写《苦菜花》不仅写自己的家庭,也写无数家庭为了革命而无私奉献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冯德英1952年开始写作《苦菜花》的雏形作品《母亲》,1955年正式开始《苦菜花》的创作。1958年《苦菜花》出版时,冯德英才23岁。作品出版后,好评如潮,有媒体盛赞冯德英“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在人民解放军中,却有着很多威武文雅的军官,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还要著书立说,这不算什么奇事,二十三岁的排长冯德英只是若干实例中的一个。”
《苦菜花》不同于一般的抗日题材小说,它将革命斗争、阶级斗争、家族叙事、人性伦常等融合,打开抗战英雄叙事的视野,而小说中对爱情、人性欲望的描述,对母亲深情、不同阶层身份男女的爱情、阶级友情的细腻呈现,也让其带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小说既有抗战前线血与火的残酷杀敌,也有柔美旖旎的乡村浪漫情事,是抗战斗争的烽火史诗,也是洞悉复杂人性本质的文学杰作。
著名作家莫言在散文《漫谈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描写》中,用了很大篇幅详细分析《苦菜花》融入娟子与姜永泉、德强与杏莉、花子与老起、王长锁与杏莉妈妈等多组爱情描写的独特性。莫言认为,十七年文学中对爱情的描写最为成功、最少迂腐气的是《苦菜花》。
从电影到吕剧
《苦菜花》令几代人难忘
《苦菜花》出版后不断地被社会各界推崇,被列入各种读书运动的推荐书目、入选各种选本,各个时间节点都成为重要的红色经典读物。50多年来,《苦菜花》与姐妹篇《迎春花》《山菊花》多次再版发行超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影响了几代人。这部小说也通过跨越几十年的不断影视化、戏剧化改编奠定其经典地位。
1965年上映的电影《苦菜花》由李昂执导,冯德英编剧,曲云、袁霞、杨雅琴等主演。电影在改编上更加侧重于对伟大母亲冯大娘的塑造。
电影《苦菜花》历经波折,用时多年不断修改、打磨剧本才最终搬上银幕。对于批评界提出的小说中“母亲只停留在一个革命同情者的水平,限制了母亲性格的更深广发展”“母亲的性格写得不突出”等建议,冯德英在创作电影剧本时,对小说人物关系进行提炼,用典型情节突出母亲的成长,剧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塑造这位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
电影中母亲的扮演者曲云,星梅的扮演者袁霞,娟子的扮演者杨雅琴等都是山东人,她们通过体验生活、结合自身经历等方式,深入了解胶东抗日根据地日常作战情况,塑造了银幕上的经典女性群像。曲云是胶东人,就生长在影片《苦菜花》所描写的地区,从小和父母一块上山挖苦菜,苦菜团子、苦菜粥把她养大,她永远记得那苦涩的味道。“1942年反扫荡时,我们村的每一个人都有过类似小说中乡亲们受日本鬼子的残害,以及与鬼子作斗争的经历。苦难的岁月,艰苦的斗争,坚强不屈的人民!我热爱胶东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热爱那些亲切而又可敬的人们。”
1996年首演的大型现代吕剧《苦菜花》,由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演出,以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再塑经典故事。
郎咸芬曾表示,在戏剧电视剧《苦菜花》中饰演冯大娘是她当时的一个新课题,冯大娘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贤德善良,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倒在血泊之中,残酷的现实逼迫这个朴实善良的妇女瞪着充满仇恨的眼睛,迎着强盗们带血的刀勇敢地走向前,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舍生取义的高尚品德。
对于《苦菜花》的影视化一直在持续,2005年、2019年两个版本电视剧播出。演员陈小艺主演的2005版《苦菜花》,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增补,是比较商业化的抗战题材剧。
如今,以《苦菜花》为首的“三花”系列作品,仍被不断出版,被一代代读者阅读。冯德英作为文学鲁军的重要代表性作家,于2007年被授予“山东省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位于乳山的冯德英文学馆于2008年开馆后,以学习和研究冯德英作品、组织相关学术研讨交流,以及普及冯德英作品阅读等为目的,不断弘扬传播其作品。他笔下流淌着的故乡的情感,他记录的故乡人淳朴善良的品质,仍在被不断传颂。
1 条记录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