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诸城新闻网 > 文化 > 读书 > 一张泛黄的奖状

一张泛黄的奖状

2021-01-15 11:03:28 来源:诸城新闻网

王术平


  我的父亲直到今天还珍藏着他年轻时候获得过的一张奖状。那是1966年的春天,父亲19岁,在参加诸城市墙夼水库灌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因成绩突出而得到的奖励,到今天算起来50多年了。奖状的内容是这样的:
王孟尊(津)同志: 
  在墙夼水库灌区工程建设中,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大学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精神,做出显著成绩,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诸城县水利建设指挥部 
  一九六六年二月十六日 
  这是父亲在过去获得的荣誉当中,唯一留下来的见证,也是我们家现存的最老的物件。父亲曾经根据记忆跟我讲起过那段辉煌的经历。在过去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里,农村的各生产大队经常被抽派人员去参加各种临时性的修建、运输等义务劳动,在当时,这叫“出夫”。一般情况下,“出夫”都会选择在冬季,主要以修建水利工程和设施为主,这段时间,人们响应国家号召,由一名普通的农村劳力变为国家建设的劳动兵,为国家和集体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墙夼水库灌区工程建设,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靠全县农村劳动力完成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这是墙夼水库修建完工以后的配套建设工程,也是父亲生平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劳动,工期是从1966年正月初五开始,一直干到正月二十五止,原定四十天的工期提前二十天完成(这只限昌城公社芦河片,其余地方的工期不清楚),2月16日,是正月二十七,举行的工程表彰总结。 
  关于这次修建墙夼水库灌区工程的情况,还得从修建墙夼水库说起。诸城市墙夼水库位于诸城市西南30公里与五莲县搭界处的枳沟镇墙夼村西南的潍河上游。水库有东、西库区两座大坝,拦截潍河主流及五莲县城东北部的高泽河、洪凝河、中至河、窑头河水,形成水面贯通的两大库区。是潍河上游非常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潍坊第二大水库。 
  1959年,诸城县委决定继续调用人力物力开展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于是,在1959年冬和1960年春再次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高潮,于是,墙夼水库在1959年10月底开始动工了。诸城县委对这一阶段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公社、大队都成立了水利建设指挥部,由第一书记挂帅,大多数干部靠上,工程建设期间,数万民工汇集水库工地,搭棚安家,日夜奋战,连续奋战10个月,1960年8月15日,总库容3.28亿立方米的墙夼大型水库终于建成,大坝总长1415米,最大坝高27.7米,顶宽10米,实现灌溉面积31万亩。 
  水库建成四年以后,也就是1964年12月,正赶上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在大寨人的英雄事迹鼓舞下,诸城县委结合实际情况,又掀起了一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在1965年冬和1966年春新建墙夼水库北灌区,当时有许多乡镇共计一万多人参加了工程建设,此次工程扩大了无忌、贾悦、程戈庄、解留4处公社浇水面积达到15万亩。 
  这就是墙夼水库以及灌区建设的背景。应该说,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诸城的农业生产,对防洪、抗旱、排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归功于那个年代人们较高的政治觉悟与劳动智慧。 
  墙夼水库灌区建设的时候,整个昌城以公社为单位,各个村都派出劳力参加了这一伟大的工程建设。全体劳力参照部队军事化管理的办法,公社作为团级机关,下设的每个片区为一个连,每个村(当时称为某某大队)为一个排。父亲所在的昌城公社芦河大队,共有八个生产队,每个队抽调四人,另外第三、四两个生产队因为人口比较多,每队再另外抽调两人,共计三十六人,这是所有参加工程建设的人员,由李义忠(党员,当过兵)任排长。父亲是六队,六队中除了我父亲还有王桂仁、李汉春、王清禄(后迁东北),五队有邢汝明、肖振国(跟我父亲同学)、肖振忠、王桂宗,大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整个芦河片包括芦河、潍东村、张家沙窝、东、西下泊、赵家屯六个村,组成一个连,由赵家屯一位姓杨的任连长。整个芦河片由我村卢镜刚担任连队司务长,各个村再抽调一到二人作为食堂做饭人员,芦河村有卢培元,潍东村有刘焕文等。 
  自古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食堂人员是正月初四出发,来到水库灌区建设工地,早早把食堂安顿好。其余的人员正月初五出发,由个人自带被褥,推着小车,带着铁锨、大镢、石夯等工具,步行到达目的地。芦河村安排在墙夼水库北边不远的埠南村住宿。我们村五队和六队的八个人住在一起,父亲他们安排住在房东家西屋一盘土炕上,那时的房子小,八个人住在一起,显得十分拥挤,无奈,王桂宗不得不向房东借来一扇木板的门支搭在炕前,这样就稍微宽绰一点。 
  广大民工在带队干部们的带领下,以工地为家,冒着严寒,披星戴月,日夜奋战。1966年,国民经济及民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民工们吃着煮地瓜干、糠菜团,喝着高粱面、玉米糁糁粥,每天天不亮,起床号吹过就起床,大家纷纷起床洗漱完毕,吃完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劳动。正月里还是冬天,冬天天短,每天要劳动到天黑,再回到住处吃饭和休息,直接就是“两头不见太阳”。 
  那时生产力低下,没有推土机和挖掘机,更没有起重机,小推车是最先进的工具。就靠锨挖镐刨,天寒地冻,洋镐下去只打出一个白点儿,按说根本无法施工。可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天不怕,地不怕,硬是在冰冻三尺的冬天,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用钢钎、大镐、铁锨、大锤、大镢、石夯等主要劳动工具,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挖土,有的拉纤,有的肩挑、有的人抬,他们将高处铲削,挖出的土石再填到低洼处,然后用石夯夯实,都是一身汗、一身泥,可以想象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所有的劳动者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将工程一点一点建设完毕,让人们体会到“人多力量大”的真正含义,而就是这些凭着双手建设起来的水利设施,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着作用,不能不说这都是些奇迹。 
  那个时候,无论干什么,都要讲究学习,学习各条战线上的一些劳动模范和典型。比如这次灌区建设过程中就是“大学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精神”。王杰是解放军济南军区某部的一名班长,在1965年7月民兵训练时,为掩护他人英勇牺牲。然后,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通知下发后,各单位纷纷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王杰的事迹,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墙夼水库灌区建设的时候正是诸城全县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向王杰同志学习的时期当中。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各行各业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进一步变化,也有力地推动了水库灌区的建设。 
  如此紧张有序的劳动,原定于四十天的工程期限,只用了二十天(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五)就全部完工了。父亲领着光荣的奖状回到家以后,用木框和玻璃把奖状镶起来挂在墙上,一挂就是二十多年。后来,镜框里边陆陆续续放进了许多照片,把奖状掩盖起来,直到八十年代末,镜框散了架,才露出了里边的奖状,一段光辉的岁月再次浮出水面。 
  如今,望着这张泛黄的奖状,让我不禁追忆往昔,感叹我们的父辈用双手筑起的造福工程。想想当年,那真是一个伟大的传奇,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作者系诸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1 条记录 1/1 页
编辑:李知晓

新闻排行

精彩热图

娱乐新闻



关于我们 - 诸城新闻 - 娱乐新闻 - 网站公告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备案号:鲁ICP备2021025553号-1  主管:中共诸城市委宣传部  主办: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地址:诸城市和平街173号 邮编:262200 安全狗网站安全检测